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通俗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门类,与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古体小说不是一个系统.它从整体上属于不能被纳入正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使用普通民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主要描写和表现社会日常生活,具有民间性、故事性、趣味性、审美性、娱乐性及口语化等特点.其直接来源是宋元“说话”,远源可上溯到先秦俳优与俳优小说.中国通俗小说史的编纂近年来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今人对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受到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难以完全客观地对待自己描述的对象.然而,古代通俗小说在本质上毕竟是历史的而不是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解析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从而建构比较客观的符合其历史发展实际的通俗小说史.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两件珍品。这两部小说在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中出现最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然而,这两部小说到底成书于什么年代,对确定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产生、成熟的时间,对研究通俗小说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及小说产生的礼会原因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难解之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5.
才学小说“讲故事”,但又不仅仅“讲故事”,有时甚至“故事”让位于“学问”,其小说观念偏于“子部”传统.才学小说善于铺张写物,多用“透顶之法”,与赋体文学颇为接近.才学小说的表现手法,与乾嘉汉学的两个路径遥相呼应.以学术的思路写通俗小说,不失为一种别致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二黑结婚》人物谈崔瑞芝,张晴赵树理的小说,讲究故事性、趣味性,谁都说特通俗、顶热闹的.然而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小说或农村题材小说,他的小说在通俗、有趣的故事营构中,常常凝聚着作家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文化的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发现,并且常能由此推出一个个...  相似文献   

7.
胡适论《镜花缘》题材内容特点实有三个方面:一女权,二俗弊,三才艺。鲁迅虽有承胡适之论,但总体归《镜花缘》为"才学小说",而致偏颇。《镜花缘》是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在世界女权主义文学和女权史上都应该"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其以"才学"为小说,既是时风使然,又是小说穷则思变的结果,而集中写知识女性的才艺生活,实亦别开生面,又新颖之致。  相似文献   

8.
史家化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中的题材选取方面:小说家在题材选取的审美观上,尽量向史家审美价值观靠近;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作风直接影响小说家的创作,导致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写实传统和以小说补史的小说功能观产生,从而使古代通俗小说题材选取方面出现演史、列传、账簿倾向;史家化为史家造就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化地位,这使得古代通俗小说家自惭不如,导致其在创作上放弃史家所遵循的写崇高、“不语怪、力、乱、神”原则,而涉笔于平民世界和鬼怪神仙,这又造成了小说题材选取上的账簿、志异倾向。  相似文献   

9.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社会言情小说,《恨海难填》主要篇幅在写社会,主要成就则在言情。小说描绘了一种高尚而平等的现代爱情,同时涉及到传统孝道的主题,写出了人性的深刻与复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缺陷,为现代通俗小说的深化作出了贡献。不过,小说艺术表现方面的不足在通俗小说界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12.
长文以《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例,从政治评论家和乡村干部、英雄伟业和凡人琐事、直接抒情和间接烘托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周立波和柳青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并对他们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价,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的不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杨贵妃是唐玄宗后期宫廷后妃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她借着玄宗对她的专宠,结成以杨国忠为首的杨氏外戚集团,把持朝政、巧取豪夺、收受贿赂、淫乐腐化,直接参与高级官员的任命和军国重大政务的决策和执行,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近年来宣扬的"杨贵妃从不参与政治"、"杨贵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妃中唯一不参与政治的一个"等说法,明确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循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不同艺术路径,承续着上海女性的故事,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留下了经典的艺术形象;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小说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中对话翻译的质量紧密相关。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具有自己的特点,看似简单通俗、明白易懂的语言蕴涵着深刻丰富、微妙复杂的涵义。根据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观点,对小说人物对话的翻译,在翻译方法上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法,而在翻译策略上则尽量使用异化策略,在表达作者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尽量彰显小说本身所特有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通俗小说自产生之日起,即在道德劝戒和娱乐大众之间摇摆不定。至清代中叶,通俗小说在文人化的同时,其反映世界的方式也发生变化。这些被称为文人小说的通俗小说将道德问题提高到社会政治批判的高度,并与文人的济世情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批判成为个人情怀抒写的方式之一。虽然《儒林外史》、《何典》、《钟馗平鬼传》等小说讽世的形态不同,但其内在精神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通俗小说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表达自己的牢骚与感伤,通俗小说成为文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被引入通俗小说,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文人品格。文人们将通俗小说视为"立言"之一种,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这些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被称为"文人小说"。清代通俗小说的文人化进程也是通俗小说走向真正的独立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9.
秦亡汉兴,政治一统;景武之际,文化转型;大儒董子,应时陈论;继轨先贤,弥纶众言;循天之道,推说阴阳。基于此,董子不仅系统地完成了理想化的政治伦理设计,而且为汉武时期的政治合法性寻找到了理论依据;董子随之走进政治,然而由于其无力于政治周旋,最后无奈地黯然退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伦理思想由此发生了某种转向并且趋于成熟与圆融。尽管如此,廉直清高的董子之于那个集权而专制的时代,仍然难逃个人悲剧之厄运,空留不遇之伤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