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名篇的美学意蕴︵下︶广东\林运来四、茅盾散文的自然美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茅盾散文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两篇。它们都是对大自然的礼赞,也是对革命人民和革命圣地的礼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美暗示生活。”这里所谓“暗示”是指由于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有可供审美的对象.我们通常把它们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先谈自然美.什么是自然美?在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有过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完全统一.我们认为,大自然是存在着客观美的,而这种美又是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及其成果分不开的.自然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绿色的田野,葱郁的人工森林,静如平镜的水库,优美奇妙、别有洞天的苏州园林,经过驯养并能演出的动物等等.这些自然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给人们带来美感.它们实际上是"人化的自然",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一种是没有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日月星辰、暴风骤雨、雷霆闪电、飞雪寒霜、草地雪山、大海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自然美,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杭州的湖光山色,黄山的奇松异峰或者桂林的青山绿水。不少美学家在论说自然美时,也将这些名山胜水的风景与自然美等同了起来。实际上,风景和自然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美是自然的一种属性,众多的自然之物在一定条件下,均会表现出美来,如晶莹透明的水晶、洁白玲珑的珊瑚树,还有马克思曾赞美过的金银的光彩夺目,蜂房的奇异精密等统统都是自然物美的显现。风景美和这些自然美显然是不同的。风景是一种环境美,是人们对自身溶合进去的三向度自然空间美的称谓。它包含着多样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来自何方?“自然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决定于自然物的本质属性”,与这相反,“实践派”认为,“美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即使是,未经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的美”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这里,两者都有一些合理成分,如“自然派”肯定了美的物质、客观性质,部分地体现了唯物论反映论的观点,而“实践派”强调了“美为人而存在”的意义,肯定了自然美的社会性,也同样部分地坚持了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然而两者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诸如“自然派”把自然美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自然本身,离开了人和社会实践来空谈美,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存在了,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年十二月,茅盾写于重庆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看似寄意大自然新陈代谢的旖旎风光,实乃情牵魂绕于不能直言的民族解放斗争,以特定的时空下一组青葱葳蕤的风景生活画面,在险恶夹缝中留下社会生活进程的实录。全文充实内美,神韵悠然,尤其是结构新颖,谋篇如行云流水,匀称舒坦,组合有序,以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与美不胜收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迪。其一,材料组合具有匀称性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架子,“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换言之,即架子的整体和局部应当动静交错,疏密相间。”《风景谈》“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相似文献   

7.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8.
朱海珍 《阅读与鉴赏》2010,(6):43-43,51
散文如同天地万物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其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则是自然与平常。从《紫藤萝瀑布》一篇看宗璞散文的特色,具有“自然美”的语言,咏平凡之物的“形”;其浓郁的人文精神.表现出超越物外的“神”.折射出女作家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9.
茅盾同志四十年代初期写的《风景谈》是和《白杨礼赞》一样驰名的散文。看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幅进入我们眼廉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这儿炎热单调——“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眼睛不舒服”,一望无边的沙漠竞“纯然一色”、连“半间泥房”也没有。这种地方,自然算不上什么“风景”。可当画面上出现一队队排成整齐方阵的昂然高步的骆驼向你走来的时候,这不就是一幅别有风味的风景画吗?紧接着从第二幅起我们看到的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画面。第二幅“画”的是三两个掮着犁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带着小孩,愉快地唱着粗朴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财富。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鉴赏浅易古代诗歌的能力。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同样,古代诗歌也含着不少的美学因素:一、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物象、自然景色在古诗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两句是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花未眠》,就是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花未眠》属于说理散文,作者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川端康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此要清醒地“活下去”,去努力感受到更多…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3.
散文中的一块翡翠──浅说茅盾《风景谈》的美学价值江苏淮阴孟令涛散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它隽永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以自己心房的颤动去颤动千万读者的心房,从而被人们昵称为“美文”。每次研读和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力作《风景波》...  相似文献   

14.
诗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一般讲的是大自然的壮丽山川、烂漫花卉、碧绿草木,人处其中便有一种身心俱醉的感觉。诗的自然美,是讲用诗来写人本身美丽外表之外的自然美,即由于人们内心的纯真,赞扬真、善、美,痛斥假、恶、丑而天然流露的一种自然美。诗的自然美,是我国古诗审美理论中很受重视的美学特征之一,其审美要求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直抒胸臆 坦然吐露 诗以情为主,而情以“直寻”为佳。钟嵘说:“古今胜语,皆由直寻。”(《诗品总论》)此可谓诗歌创作经验之概括和审美实践的总结。 如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意是:连年征战将士铠甲满虮虱,无辜百姓在战乱  相似文献   

15.
美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而语文教学中美学的体现更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美,即内容美和创造美。内容美是指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美;创造美则是由人为因素创造出来的美。一、内容美语文课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所以内容美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也有“骏马西风冀北”的壮美,还有古筝《十面埋伏》的那种金戈铁马之美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缠绵柔情之美。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1.自然美。文章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即为自然美。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述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  相似文献   

16.
散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美,因为在散文的审美特征中,追求诗的意境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所以,我们欣赏散文,教学散文就应当着重领略它的意境美。 但是,散文的意境如何言传,让学生体味到?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值得探讨。现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茅盾的《风景谈》为例,谈谈散文的意境教学。 意境即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画面,所以必须扣住“景”与“情”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我的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  相似文献   

17.
《风景谈》的对照艺术兰州市二十七中白辽玲《风景谈》是1940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6个月后,写下的一篇“见闻录”式的散文。它是茅盾散文的力作,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白杨礼赞》脸炙人口,蕴意鲜明,感情激越,得力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风景谈》朗朗...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风景谈》文章好,难得教好。究其因缘,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风景谈》究竟是什么体裁,应不应该把它当“形散而神聚”的散文来教。二、《风景谈》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应不应该以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一句话:《风景谈》的教学究竟应该以“景”为中心还是以“谈”为中心。对于这个问题,教材的释解注解是这样说的:“本文所写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自然美的散文。自然美,是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广大神秘的自然界所蕴藏、表现出的美。它同社会美、人的美感一起,共同组成美的全部领域。自然美往往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使之更具有美的社会特征。《荷塘月色》自然的美,表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表现技巧之一,就是双声叠韵词的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二册的文体分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看课本的部分目录。第一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第五单元散文”,包括《荷塘月色》、《灯》等。第二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包身工》、《荷花淀》等;“第三单元记叙文”,包括《土地》、《黄山记》等;而后又列出一个“第五单元散文”,其中包括《天山景物记》、《风景谈》等。据有关介绍,全书一至四单元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实用文部分,第五单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