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写作以“历史还原”为基本理念,同时以重抒情的现代纯文学观为出发点。这种纯文学观是20世纪以来现代知识体系逐渐建立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以体察古人文体观念为旨归的文体学研究不足以取消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的合法性,两者应该并行不悖,且现代纯文学观可以在古代传统中找到连续发展的对应物。从哲学诠释学的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的角度看来,文学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还原”理念和以纯文学观来“重构历史”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
陶富源先生始终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这样概括其哲学研究的特质,即: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说明.陶先生通过对物质具体形态及其统一性的具体分析、物质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辩证物质本体论等讲清楚了“物”.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名称问题颇多歧义。溯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并列论”和“混合论”的提法似是而非,违反逻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与建构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均为一大障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定位出发,可以设想一个由总论、分论和史论三部分组成将一般世界观和具体领域观以及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什么叫实践?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仍然可以导致对真理观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有着严格的科学含义的,这就是指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含义,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划清和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界限,澄清林彪、“四人帮”在真理观上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八、九、十章,即“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其核心是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三章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斗争的焦点。因此,讲好这三章,对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教材是基于整合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基础上首次编写的。笔者认为在理论阐述上有几个问题尚需完善并提出来讨论: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中“物质观”、“实践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哲学理论范式与哲学理论中“真理”、“价值”及其关系的阐述问题;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与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90年代理论界在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涵及其历史变革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唯之物"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而不是自在的物质,这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与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的,由实践进一步深入下去,得到的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而不是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认为,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是历史的目的。科学弋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正是建立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中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诗人,作为闽中王门的主要代表,郑善夫的文学观是和阳明心学思想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本文试从哲学、文学、历史环境三大层面分析郑善夫文学观受阳明心学思想影响的内在原因,说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观是要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精神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党性、社会发展和认识根源三个角度对“法轮功”及其现象进行透视和剖析,戳穿其谬说,揭露其表质,发掘其得以滋生蔓延的土壤,为进一步澄清“法轮功”引起的思想混乱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张、江、姚“四人邦”出于反革命、反科学的本性,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其罪恶行径之一,是肆意地歪曲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虚伪地兜售哲学“代替”自然科学的理论,无耻地诽谤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自然辩证法》过时,甚至狂言要贴恩格斯的“大字报”,妄图以其反动腐朽的所谓“新”自然哲学体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为了粉碎“四人邦”的无耻谰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澄清并恢复被“四人邦”严重糟踏了的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关系的理论,认真读一读恩格斯的光辉巨著《自然辩证法》,从中获得战斗的武器,汲取科学的力量,促进我们的科学发展和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理解它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的确认,也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指人的纯粹的自然活动,还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概念,具有“自发的实践”和“自觉的实践”双重内涵.同时,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义也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起了人类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变革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改造和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突践”的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和认识论。科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之一,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探人类认识过程和改造世界,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途径。科学的“实践哲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伪科学的“实践哲学”的消声匿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旗下,各色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继续坚守自己的阵脚。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大体上都是这种唯心主义者。这样,他们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两个“实践派”。  相似文献   

18.
<正>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习掌握各门具体科学有什么意义?现行所有的哲学教科书,只是仅仅提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但都没有详细阐述哲学是如何指导具体科学的,这是一个缺陷!我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它可以澄清部分青年学生中间流行的所谓“哲学无用”、“不学好哲学照样可以搞好各科专业学习”的糊涂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重专业课轻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错误观念;第二,它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现已成为世界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热点”。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此提出了“整体主义”、“熵:一种新世界观”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为指导,构建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