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为探讨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依据湖北省1980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非农流转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长期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均衡呈现一种反向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对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农地城市流转影响的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湖北省的农地非农转用对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而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看,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城市流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与新疆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85—2009年间新疆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大。从长期来看,当外商直接投资受到某一冲击作用发生变化时,能够带动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同方向小幅度变动,从方差贡献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小。  相似文献   

3.
财政科技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78-2007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政府应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4.
机场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机场的数量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航空运输投资,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在国内鲜见.本文运用中国1985-2007年相关数据分别建立两变量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全面探讨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长期关系及因果方向,再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其动态时滞性.研究结果表明:航空运输投资通过资本积累、投资吸引、需求促进、进出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化等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同一效应各期影响程度各异,不同效应间时滞期数各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1978—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指标进行ADF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矢量误差修正计量模型得到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15。并通过格兰杰检验发现,在滞后期为1和10时,GDP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互为Granger原因。但就方差分解结果而言,目前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的作用仍然比教育对GDP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1985—2008年江苏经济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开放与江苏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没有对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生积极影响;江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国际贸易和江苏能源利用效率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耀彬 《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
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则呈现出各自变化特征;②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城市化综合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③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及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且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负冲击影响要小于自身波动的正影响,只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受自身的影响到第8期以后都基本稳定,而同期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受城市化综合水平波动的影响则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协整检验和VAR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和科技创新成果之间存在协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GDP与科技创新成果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GDP和科技创新成果互为因果;VAR脉冲响应和VAR方差分解表明,GDP增长率和科技创新成果增长率之间存在敏感的动态关系,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990-2009年的数据,采取序列平稳检验、协整分析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及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技术,考察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当林业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2.03%的力度调整至均衡状态,而财政科技投入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因素不能使偏差回到长期均衡状态,需借助外力调整.保持林业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加快林业产业物质、人力资本积累,强化科技投入的政策引导是保持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理清科技进步、城市化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以科技进步、城市化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基于广东省1993—2020年的时序数据,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绿色发展对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推动了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为此,广东省需要加快建立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体系,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积极整合落后产能,以绿色经济进步带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1.
农地城市流转区位决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农地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农地城市流转的不可逆性的特点,农地城市流转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一种代价。怎样减少这种代价,防止城市用地扩展过程中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农地城市流转的区位决策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生态、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咨询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最后用模糊决策方法解决农地城市流转的排序问题。研究得出:①主因素突出型与加权平均模型较适合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问题研究;②决策者依据不同的偏好,选取不同的决策因子,其决策的结果将不一样;③总体上看来,在以粮食安全为主要因素的情况下,主城区的地块将最后流转,具有农地优势的远城区的地块将最先流转。在以经济发展因子为主要准则的前提下,最先流转的应该是具有农地城市流转优势度的口区的农地,最后流转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度的江岸区与汉阳区的农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资源科学》2010,32(9):1746-1751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 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 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 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内因与外因起作用的主要方面各有侧重,这要求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需抓 主要矛盾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闵捷  张安录  高魏  汪鹏 《资源科学》2009,31(7):1125-1132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农地城市流转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农地城市流转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应用1999年~2004年湖北省数据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湖北省平原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湖北省丘陵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DP和总人口对湖北省山地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地貌类型农地城市流转的推动方向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演进过程,观察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对我国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合乎规律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这种变革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正处在体制创新的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文中对两种城市化模式对接与融合所面临的困境、矛盾和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两种模式对接与融合的条件、过程、机制、形态和路径选择,最后给出了政策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8,30(5):673-682
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有关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略有不同,研究水平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学者在农地城市流转的不确定、不可逆及决策风险等方面显示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擅长运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化研究。我国学者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不可逆及决策风险等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已有研究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撑和严谨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为此,我国学者应当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更多的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并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土地管理及权属制度加以发展和改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分析框架和定量决策模型,这对于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产生的农民失地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农民失地纳入到耕地减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中,提出分析耕地减少的新思路,为农民失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耕地减少和农民失地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和工作,成为自由劳动者,农业生产耕地减少;另一方面征地方将耕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失地农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储备。本研究根据耕地减少量估算了1984年~2004年我国失地农民数,为经验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协整分析和曲线拟合,揭示了耕地减少、农民失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4年~2004年我国失地农民累计达到了8 007.74×104人;经济增长是耕地减少、耕地净减少的原因,但是耕地减少、耕地净减少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失业农民数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变量的二次项曲线拟合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霜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4,36(2):303-310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征地面积逐年增加,是农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既要保证充足的建设用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农地的质量和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过程应考虑各种外部性的影响,以达到社会均衡状态为目标。本文通过武汉城市圈的实证,计算农地城市流转的净外部性。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的净外部性小于农地保有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的外部性损失,并且其结果与征地的用途和周围环境有关。为了减少农地流转带来的社会损失,控制土地供给的源头,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土地供应模式;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严格对土地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监管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省域粮食安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建玲  查婷俊 《资源科学》2014,36(11):2353-2360
以城镇化为视角,探讨了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土地、经济和消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200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促进作用,而土地城镇化与消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土地城镇化负面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对稀缺土地的科学使用显得至关重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结果更加表明,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确保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偏向农业的制度安排,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引导居民消费习惯,促进城镇化平衡发展,就不会出现大的粮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