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静看课改     
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课改了,你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一节课上得一点也不热闹,恐怕不符合课改精神!”听了这些我不禁茫然。进行课程改革,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让课堂都“热闹”起来就是课改追求的目标吗?这不免有庸俗化地理解课改的嫌疑。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前不久我读了两则教例。一则是教《愚公移山》时,一生提问道:“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么?”于是教师提出:你还有其他愚公不移山而又能解决出入问题的办法吗?另一则是…  相似文献   

2.
课改的春风吹来,使语文课堂显得更为精彩、热闹。但也有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扎扎实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全新的课改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在逐渐接受新理念的同时,正着力追求“宏观理念”与“细节实践”的有效对接。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变化快,人们以“新理念”为指引,努力翻新着教学形式,于是课堂“热闹了”、“精彩了”、“达标了”。但是,如过于牵强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就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那份应有的真实,这亟需我们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但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每每上演着由多维翔实的目标设定、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眼花缭乱的媒体课件、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组成的华彩交响,从枯燥乏味的极端走向繁华热闹的极端。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精彩,其实早已“变味”、“变质”,与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先进的课程理念、新颖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变成有效的教学实践,是本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本轮课改的起始阶段,很多教师热衷于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使得课改后的课堂“热闹”了许多,但教学毕竟是一种教育,判断课堂教学优劣的终极标准只能是教育,而不是“热闹”。因此,过于追求“热闹”的教学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上海二期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的课堂“破土而出”,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些“热闹”的教学方式变革背后,语文人文性的价值追求正在日益消逝。  相似文献   

7.
徐友新 《江苏教育》2006,(7B):25-26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相似文献   

8.
从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有些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上的偏颇,一味追求新奇和热闹,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导致语文的“味”变了,语文的“根”失落了。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课改的春风吹来,使语文课堂显得更为精彩、热闹。但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使语文课成了弹簧课、豆腐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扎扎实实提高语文课堂教  相似文献   

10.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师充满了激情,学生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体验了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静心思忖那些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良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昵?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热闹的课改背后,其实隐藏着语文本性的缺失。课改要还语文以本性,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课改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差课的共性特征都是沉闷的、枯燥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都是活泼的。基于此,教育界曾一度倡导——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可一段时间以来,课虽然“活”了一些,但热闹背后又“虚”了。反过来,教育界不得不倡导——让课堂教学“实”起来。笔认为,我们追求的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尚活求实”。  相似文献   

14.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  相似文献   

15.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陶建 《学子》2014,(10):72
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改的许多问题随之出现:过度预设,忽视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淡化预设,注重生成,过分地以学生为中心,表面热热闹闹,实际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努力追求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千万不能追求表面热闹、实则空洞无物的"精彩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7.
赵秀燕 《教师》2015,(10):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课改的精彩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误解语用教学,导致一些课堂看似热闹,喧嚣之后,平静思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培养。教
  师该如何有效结合“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晔 《考试周刊》2009,(49):70-70
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仿佛每每上演着由“多维翔实的目标设定、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眼花缭乱的媒体课件、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组成的华彩交响.这也曾经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完美数学课堂。然而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精彩,其实早已“变味”、变质”,与真正有效的、原生态的数学课堂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现象: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致使课堂呈现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干净净,大脑一片白茫茫”的“繁荣”景象.这显然是不符合课改精神,也有违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