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初唐四杰”的生平事迹,新旧《唐书》记载很简略,其中还有不少可疑之处:第一、关于吏部侍郎裴行俭对四杰的评论;第二、关于四杰性格影响其仕进问题。现在先谈第一点。《旧唐书》王勃本传说: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见勮与苏味道,谓人曰:“二子亦当掌铨衡之任”。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坛上,有四位并驾齐驱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由于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各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则天长寿二年(公元六九三年)尚在衢州盈川令任上,大约其后不久即卒于官(杨炯卒年的确切时间,限于史料,至今仍无法核实,而“四杰”之中,他是死得最晚的)。关于杨炯的家世,我们从他现存的文章中仅知道:他的曾祖父杨初,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入隋,为宗正卿、常州刺史,后入唐,为左光禄大夫(据《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封常山郡开国  相似文献   

3.
《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卷 4 4《以德报怨章》 :“又问 :‘“以德报怨 ,宽身之仁也 ;以怨报怨 ,刑戮之民也。”此有病否 ?’曰 :‘此也似说得好。“以德报德” ,自家能饶人 ,则免得人只管求怨自家 ,故曰“宽身之仁也”。如“以怨报怨” ,则  相似文献   

4.
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常见的人生经历.在中固古代文化背景下,柳索元作为贬谪南荒达十四年之久的谪吏,在贬谪时渡过了他一生政治上啊晦暗的时期,却创造出辉煌的思想作品和文学作品,其影响直至"五四"时期.其贬谪时期的心态是复杂而充满骚怨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彰显时代精神与人文风貌。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胸怀报国之志,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家国的伤痛、坎坷的仕途。《玉溪文征》收录其诗词凡125首,体现了他拳拳报国志、诚挚爱国情、郁郁不遇怨、绵绵思归情,风格尽显豪迈悲壮之风,立体呈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雨飘摇、历史演进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其措辞清新雅致,用典贴切别致,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为清代滇中、云南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6.
武术伦理研究囿于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窠臼,道德理论理解与关注较多,内在心理动机与行为理智的逻辑阐释较少,使得相关研究是抽象理论命题而非切身生命智慧。以生命哲学理论中的行动、实践与存在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依据刘宗周“慎独之外,别无工夫”之说,从“慎独”的视角,试图解读并开显武术道德修身工夫的独特内涵。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慎独”为一种“见性知命”、“体用兼备”、“检身之谨”、“律己之严”、“是非之几”的修身工夫。这种修身工夫充分地彰显出了武术人以“合内外之道”为其生命之要旨,以“大写的人之生成”为其生命之皈依,他们在自省与体认之中不断地探索着生命之隐秘与生命之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中国武术“慎独”的道德修身工夫,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面貌的真实还原,又可以为武术伦理思想的经典阐释提供新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骚学”的角度探索屈原创立“骚体”诗与政治斗争的关系 ,分析柳宗元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学骚” ,以及伟大爱国诗人对柳宗元的深刻影响 ,并阐述了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柳宗元对“骚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对山(康海)以状元之才,逐臣之情,承元人衣钵,发叹世、闲适之感。其可观之曲,豪放跌宕,有别明初曲坛软弱纤丽的习气。梁乙真先生论对山曲“大部分不出愤世与乐闲的两种,而其作风则都是豪放的”,所言极是。一、思想情感管窥(一)絮絮叨叨的叹息对山27岁举进士,殿试第一,年少才高,春风得意,标榜清傲,不与世俗合流。哪料十年之后,却因误作刘瑾党,成为逐臣,落职家居。37岁,本应是“雄姿英发”,大有作为的年华,又怎能甘心“一樽还酹江月?”对时光流逝的极度敏感,是生命个体在动荡社会中无力把握人生命运的叹惋,透露出无法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焦…  相似文献   

10.
苏轼初次踏上仕途,即实践其“惠民之政”,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改革衙前之役,减轻人民负担,以官榷与民,为百姓争利,维护政府法令,坚决免除积欠,反对土地兼并,抑制权豪势要,为民祈雨,兴修水利,减决囚犯,执法如山。苏轼初仕凤翔的“惠民之政”为他一生作为一个廉洁的官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元人散曲,比起唐诗宋词,自然是量少词微.然而在元代九十多年的历史里,留下了四千九百多首散曲,不能不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奇葩艳曲.在祖国古典文学画廊里,她以其独特的风韵,流便通俗的语言,明快如话的色调,咏世题情,颂扬祖国山河,慨叹世情风波,歌颂男女之恋,颂风吟月,啸傲娱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尽管其内容上大量地表现为田园归隐,描摹自然,叹世怀古,题情别怨之类,但我们只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其“拂尘见真”,仍然能从田园归隐中,看出其对故国山河的依恋,对名利恶风波的鄙视;从描摹自然中看出其对现实的不满;在男女艳情曲中,看出其对封建礼义的挑战,听出他们的愤懑之情.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从消极的归隐情愫里,看出他们不满现实的悲怆呼号.本文拟就元人散曲的现实主义问题,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共同的理想追求,相近的诗歌风格,使元稹和白居易自相识之日起便结下了坚贞情谊。二人在交往过程中,常以唱和为媒介,传递信息,互通有无。文章试图从政治关切、仕途砥砺、精神安抚、诗艺切磋等多角度分析其唱和所渗透“相戒”、“相勉”、“相慰”、“相娱”的情感交流类型,窥探诗人间深厚友情,以作为彼此相处、知人论世之凭证。  相似文献   

13.
指出《诗骚诗学与艺术》一书是对诗学思想的新探索,其对《诗经》“抒情人称”的研究别开生面,对楚辞研究重视文本,不务空论。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5.
“学与仕合,济于实用”概括了阮元的治学之路,同时体现了其纂修方志之经历。阮元从出生故里辗转调任至浙江、广东、云南,所经江南、岭南再到西南都留下了志书典范,上至仕官朝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中获益。他融学于仕,秉持“济于实用”的思想来指导自己为官、治学,终得学术、仕途之大成。  相似文献   

16.
“人禽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的三重辩证关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现实考察,其理论价值在于:“人禽之辩”构筑了人性根基,“义利之辩”确立了实践准则,“王霸之辩”设定了终极目标。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人禽之辩”通过“共情”,彰显了人类可以跨越种族、肤色、国界、意识形态等,建立起彼此间的情感呼应和人性诉求;“义利之辩”则说明个体、群体与他者可以实现“共赢”,达到利益均衡与协调;“王霸之辩”则强调在多元世界的政治冲突中,各国之间应当立足构建和谐稳固的多边关系,将“王道”作为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卢仝的诗作以其怪而独树一帜,继承了我国古代诗骚尚奇的传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楚骚、汉赋、魏晋寓言诗、李杜奇崛之篇,追寻卢仝诗尚奇尚怪的历史承传,并分析其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和出新。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相似文献   

20.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