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广泛应用在上层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无论是在人际交流、欢歌宴飨,还是在宗庙祭祀、外交礼仪、甚至在战场杀伐间,都能听到诗的唱和应答.本文试对春秋时期赋诗的方式、作用做出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宋初诗人王禹偁能脱乐天体的唱和流俗,给诗坛传递了改革的信息,偶露宋诗风的端倪,那么,梅尧臣则勇于反西昆体之浮靡,勤奋笔耕,以独具风格的首首力作,终于形成了宋诗风的雏型。正如龚啸对梅诗所评:“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而刘克庄更直接了当,曰:“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这些评论,并未失实。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汉俳闲读     
汉俳短小,诗人们常用来唱和。这种酬唱是诗人们用来聊以抒情寄意的方式。一两首,三五首;一两人,三五人,不受拘束。  相似文献   

5.
明清江南士女结社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沿岸、太湖流域、安徽的桐城等地区.其活动多是文学上的诗词唱和,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结社活动附着于男性文人结社的边缘,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没有使她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7.
杨慎出生于京师,幼年居住于新都,仕宦于京师,贬谪滇云是杨慎生命中最重大的转折性事件,在滇云的长期生活中,杨慎渐渐发现了滇云山川风物之美并且深情吟咏赞美滇云风物,同时与滇云文士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与滇云文士之间的往还唱和至今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8.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旗亭画壁出自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间唱和之佳话,因其出于小说家之手,故其真伪问题颇令人怀疑。根据事件中歌妓所唱诗之创作时间辩析,旗亭画壁事为假无疑。从故事本身再到故事外原因的考察,或许可以解释薛用弱虚构的这一事件何以有如此大的迷惑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萨都剌是元代最重要的西域诗人之一,他生于北方,却创作了许多描写江南的风俗人情的作品。诗人在对江南美女、江南美景、江南风俗及与南国友朋的唱和中,忘情江南山水的寄怀之作中,充分表达了叹古的幽思,无限的惆怅。这种现象说明,江南的秀丽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由此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同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友谊的诠释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友谊的不同理解,希望能够借此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四萧”对文学政治功能的重视,同儒家诗教有着明显的血脉联系,他们在继承其基本内涵的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与传统“风教”论相比,他们的观点蕴涵了两大新的指向:一是把政治功利的载体主要限制于儒家典籍,而非纯文学作品,二是推崇“风教”的“修身”功能,从而与社会兴衰治乱的主旨有所偏离。  相似文献   

13.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顾随与郑骞     
顾随(羡季)与郑骞(因百)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家。二人同出于沈尹默门下,同在天津女师和燕京大学执教,在生活和事业上相互帮助,相互砥砺,交谊深厚,嘉言懿德足堪后学楷模。  相似文献   

15.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总体特点是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诗性材料 ,以叙述为主要言说方式。这是诗人诗学立场转变的结果 ,也是对八十年代后期诗歌弊端的反拨与校正  相似文献   

17.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本朝、通代、跨代的框架下,全国类清诗总集的基本形态可分综合选本、专题总集与丛刻总集三类。综合选本是按照一定标准、系统编选而成的诗总集,它以普选全国各地诗人的各体诗为目的,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专题总集的采录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制,依其着眼点的不同,可分为:专收某种体裁之诗歌;集中收录某一类题材内容之诗歌;着眼于收录某些特定诗人群体之诗歌,包括遗民、平民、弟子、交游等。丛刻总集则是若干作家作品集的汇编,同样带有一定的专题性质,但较之综合选本则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与散漫性,这就使它难以反映出一代诗坛面貌与代表作家阵容,不过若单就此类总集本身而论,却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总之,三类总集是既相互联系与又有区别,认真梳理它们的关系,特别是划分的依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清代诗文的类型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