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谣言当属其中。笔者于9月25日在百度中键入“微信谣言”,共计找到约37,50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微信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属性与传播环境,对此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治理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以来,两起谣言事件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一起是2月10日凌晨,江苏响水县因化工厂爆炸的谣言引发"万人大逃亡",造成多起车祸及死伤;另一起是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一场谣"盐"引起的碘盐抢购潮几乎席卷全  相似文献   

3.
1981年,宝洁公司与魔鬼有联系的谣言不胫而走,据谣传,该公司为使生意兴隆,与撒旦签了约,将利润的百分之十交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这条谣言让该公司痛苦不堪。2010年2月11日,一条"凌晨有大地震"的谣言,两个小时内忽悠了半个山西。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充满谣言的环境中。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揭开谣言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初步了解谣言,不再惧怕谣言。  相似文献   

4.
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2013年以来,打击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等相继引发热烈讨论。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  相似文献   

5.
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台的《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报告称,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尤其是打击网络谣言对国内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启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新快报记者刘虎、薛蛮子等相继被抓或拘留。这使微博上的"大V"们深感不安,部分"公知"相继离开或转入小圈子不再对公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包括凶手在内共33人丧生。在校方与警方尚未查证枪手身份的情况下,《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的专栏女作家麦克.斯尼德(Michael Sneed)于当晚在该报网站抢先报道:枪手是持学生签证的中国人。此文引发部分媒体的跟风炒作,舆论为之哗然。次日,警方确认嫌犯为韩籍学生,谣言随之销声匿迹。然而,媒体何以出现“集体误报”等问题,着实值得业界深思。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后,随着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辐射污染等谣言通过手机和网络的散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碘盐抢购风波。本文从谣言的传播过程和特性出发,研究了谣言传播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同时提出政府在谣言控制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尤其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8.
从2014年早些时候的"蕨菜致癌",到"辣条致命"传闻,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一直都是谣言高发区。在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据8条;而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谣言"分析报告》中,食品安全类谣言占了三成。一些谣言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播者一层一层的"扩音"有关。面对一则耸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但作为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  相似文献   

9.
偶然在《新闻记者》读到余秋雨在唐宁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以真实来弘扬道义》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因为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余秋雨说:“媒体之中的人有时候还不太注重真实。报纸是新闻媒体.大家把你当真实的源头(但是有的报纸却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政治上的谣言在我们中国媒体当中不多,经济上的谣言也比较困难,比较多的谣言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这两个领域谣言特别多。” 确实如此,《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7日第2版刊登的“入选三甲被逐三峡,落标产品浇铸大坝”一文。存在严重失实,造成严重影响,又不得不…  相似文献   

10.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1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传播扭曲效应?也许都听过一个游戏,ABCDEFG几人站一排,A对B耳语,B再传给C,依次传话,到G必定与A原话大相径庭。这就是"传播扭曲效应"引发谣言。传统观念认为,这往往是通过口头传播才会发生。然而,以下这则"一条标题引发的谣言"案例,却让人惊异,这条谣言产生的"流水线"上,竟然挤满了媒体编辑。究其原因是,转载过程中,标题被重新编辑,产生了"传播扭曲效应"。有媒体人评论,在这个缺乏耐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广州亚运赛场上"杨淑君失格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阴谋论"谣言为切入点,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阴谋论"谣言的呈现方式以及逻辑构成;然后进一步探究谣言得以迅速而大规模传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实的模糊性是如何在该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被建构出来;最后梳理出"阴谋论"谣言从萌发、壮大、变质一直到消亡的大致发展历程,在对各个阶段谣言特征的归纳分析中着重探究台湾政党、媒介、网民三者之间权力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13.
邓学 《青年记者》2014,(1):62-64
2013年8月2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知名网络推手相继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应当如何看待谣言现象?如何依法处理谣言?如何在处理谣言问题时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谣言研究的两个视角谣言,古已有之,在信息时代则更加普遍。从二战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部分国内研究者对谣言作了相对狭义的界定。比如,刘建明教授认为,"谣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詹福瑞先生在为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开幕式所做的致辞中,特意加上了下面这段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4,(10):57-57
8月11日,人民网在人民热线栏目以显篇幅登出了福建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8月8日给人民网的一封来信——《为何防弹衣随我六年》,这条爆炸性新闻迅速被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网评如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的深化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网络时代,但与此同时,网络谣言顺应而起,层出不穷,网络已然成为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这不仅扰乱民众思绪与判断,同时也极易引发社会动荡。本文以2016年美国大选中"披萨门"谣言为基点,试图厘清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而提出相关策略,以有效抑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谣言是一种畸变形态的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客观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谣言从来就没有根绝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是一些报刊经常造谣的对象,深受谣言之苦。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失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的‘流言’。 即如今年,就有什么‘鼓动学潮’呀,‘谋做校长’呀.‘打落门牙’呀这些话。”  相似文献   

18.
申思达 《青年记者》2016,(14):94-95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后,在微信、微博、QQ空间和其他网络社区不断有关事故的信息发出,但官方直面爆炸事故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是在事故发生17个小时之后.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导致产生谣言多达33条,来自微博的有15条,其他网络社区11条(包括贴吧、论坛等),微信5条,QQ空间2条.  相似文献   

19.
雷霞  李云帆 《现代传播》2023,(3):159-168
谣言易感人群中占比最大的老年群体,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传播谣言,并自认为对谣言有足够的感知力与判断力。但在现实的信息分享行为中,老年群体确实容易轻信或传播谣言,由此产生在谣言感知层面和传播层面的认知不协调,继而引发其心理不适。老年群体重视利国利民和正向价值的传扬,在主观层面上不愿传播谣言,加之对谣言认知不协调引发的不适,敦促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通过自律、信息过滤、正向驱动等方式,或规避谣言传播,或“合理化”其谣言传播,以推动自身观念或行为上的调试,从而达到协调。在此过程中,老年群体有望实现个人功利主义诉求与国家利益维护诉求的统一,是值得争取的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的有生力量。媒体要加强信息的把关与核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王虎  宁雪文 《东南传播》2018,(6):103-106
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本文选取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在2015-2017年发布的30起微信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指出微信谣言具有信源模糊、话题集中、视觉性元素强等普遍特征,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的心理动因及强关系传播、"中介化"效果对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以此提出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增强公众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