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虚假新闻也屡屡不止。虽然这些假新闻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却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研究其规律,对打假大有好处。一、假新闻的特点 (一)规避风险,大胆造假 近三年的“十大假新闻”,就内容方面来看,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是假新闻的重灾区。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这类  相似文献   

3.
杨清波  屈凌云 《军事记者》2003,(1):35-35,3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经济、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上海某新闻杂志特评选出了中国200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等。因新闻失实而引起的一波又一波娱乐新闻官司或扬言要打的官司也早已不成“新闻”。新闻报道应该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可近年来,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  相似文献   

4.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在时下一些报纸的“社会新闻”和“特别报道”等专栏内,经常看到一些离奇的假新闻。炮制假新闻的人多是以文行骗的骗子。从形式  相似文献   

6.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9,(10):53-53
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是新闻媒体时常出现而为受众所诟病的极为相似的“双胞怪胎”.因而有不少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从某新闻学术期刊每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来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厘清彼此的关系,对有针对性地防治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假新闻剖析     
假新闻剖析杜宝风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介上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屡屡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为此,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假新闻给社会、给新闻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积极进行新闻“打假”。纵观这些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介上...  相似文献   

8.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首要功能是向人们提供新闻,把新闻从源头输送到读者那里。“①但从历史的早期到现在,假新闻一直都在威害着新闻业。假新闻与假冒伪劣商  相似文献   

10.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首要功能是向人们提供新闻,把新闻从源头输送到读者那里。”但从历史的早期到现在,假新闻一直都在威害着新闻业。假新闻与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可恶,它伤害了受害者的感情,愚弄了公众的智慧,还对记者或媒体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3.
刘丹 《新闻传播》2006,(9):52-52
从“李连杰重返青海修佛法”到“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从“北京孔庙将竖历届高考状元牌”到“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再从“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45.7岁”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逝世”,假新闻一直都是一种怪现象。关于假新闻现象,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撰文探讨过。这里笔者想从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类型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一、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成因,可以从新闻媒体和受众心理这两方面来说。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媒介运作中竞争机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大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 ,可谓是中国假新闻的“丰收年” ,从年头到年尾 ,传媒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为了全面“检阅”2001年假新闻的“重大成果” ,以提请新闻界同仁自重 ,本刊特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 ,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今后 ,本刊拟每年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不过 ,但愿我们的“阳谋”会落空 :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以来真是假新闻不断,堪称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季节,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高频率出现的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的"多学科"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年在讲新闻职业道德,年年喊反对假新闻,但这假新闻总是顽强得很,冷不丁就冒出一个,且往往弄出很大动静,“流毒甚广”。过去偶尔出个假新闻,总是因为记者核实不够,造成失实,现在呢,竟然眼珠都不带眨一下就敢红口白牙光天化日之下说假话,有了专门的新闻造假生产线、流水线、作坊与“车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看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是条客观规律,任何时候也不例外。而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大好形势,放松应有的警惕。比如新闻界,切不要让假新闻形成气候,“坐大”,以致将我们的真新闻实新闻好新闻冲得稀…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9.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20.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1993年一完,立即有人统计出,过去的一年,我们的一些报纸发了十大假新闻,紧接着就是公布、曝光。于是有不少人看后对新闻界有意见。当然意见过后也就完事。不过照理说,我们的新闻界在吃了“堑”之后,似乎应该更加谨慎,这起码也是对新闻受众负责。再说,中国的公民对报上只要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胡吹乱捧的东西,一般说来,认为大多数新闻的可信度还是有的。然而也就从公布十大假新闻的那一会开始,报纸上的假新闻还是出。从今年的《中国报纸月报》中得知,1994年和1995年又出了七大假新闻。最好玩的是,就在报上公布那“十天假新闻”的1994年年初,有几家大报又发了两条假新闻,真是让人觉得想笑又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