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印度群岛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用一个克里奥尔人的视角,对《简·爱》中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里斯认为《简·爱》的故事只是“英国人的一面之词”,因而,她在作品中对生活在英殖民地的克里奥尔人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她决心通过《藻》的创作写出一个真实的西印度群岛。因此,《藻》不仅是一个克里奥尔女子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19世纪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史,是作者对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控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英国女作家琼·里斯的名作<茫茫藻海>系经典小说<简·爱>的续篇,小说中<简·爱>里那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赋以话语权讲述在她"疯颠"之前与罗切斯特在西印度群岛上的生活.作家努力呈现西印度群岛的另一面写作意图和对群岛上自然界和女性的一种再想象,充分显示作者创作中的生态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5.
对《茫茫藻海》的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揭示出里斯无意识欲望所体现的无法满足的缺失。这种缺失表征在安托瓦内特对自我认同的欲望、罗切斯特对自由矛盾的欲望以及克里斯托芬对权利的欲望上。这三方面的缺失交汇重叠,构成了里斯的人生观,其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就是《茫茫藻海》的所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里斯作为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女作家渴望得到主流社会认同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同简·爱、苔丝等其他人物形象一样,已经脱离作品而存在,早已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论文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权利话语理论,从男权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罗切斯特,从而得出结论一方面,他始终受着社会权利话语的威压,是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但同时,他又对妻子伯莎及恋爱中的简·爱充当了不光彩的压迫者的角色,成了夫权文化的帮凶,是一个打着时代文化烙印的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简.爱》作为追寻以及神话故事而受到关注,与阿里斯托芬笔下被宙斯劈为两半的半球人这一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着手,探究《简.爱》叙事中的神话色彩以及人性的神圣完整性。罗切斯特和简隐喻着被劈开的两半,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通过爱若斯(Eros),完成"艰苦"而神圣的合二为一,并获得所缺,提升人格魅力,学会了忏悔和敬神,恢复他们由于罪过而被破坏的人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大英帝国的疆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自治领以及海外殖民地。大不列颠与其他大英帝国附属国联系依靠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密结合。虽然大英帝国是个逐渐丧失海外领地的帝国,人们习惯认为:大不列颠仍然是个大国和强国。其实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的土地大约只等  相似文献   

9.
《简.爱》中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一次次放逐,简.爱并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勇敢执着地踏上寻找家园的旅程。与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结合后,简.爱终于在芬丁庄园构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罗切斯特的爱情营造起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简·爱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在里德婶婶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受尽了虐待。后来又在劳伍德学校生活了十年。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不幸和痛苦中度过的,但是简顽强,而执着地和命运进行抗争。从学校毕业后,简受聘至罗切斯特的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简虽然相貌平平,但她的深沉自信,她的不卑不亢,她的高洁秉性以及她的才气彻底征服了罗切斯特那颗早已支离破碎的心。而简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脾气古怪的男主人。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却因为罗切斯特已婚而不能结合。简只得黯然离开。罗切斯特的庄园后来因其疯妻纵火而烧掉,罗切斯特也因此成了盲人。简·爱与他心灵感应,从远方赶回庄园,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似文献   

11.
简·爱在劳渥德孤儿院度过八年辛酸苦涩的生活后 ,通过在报刊登求职广告 ,来到贵族罗切斯特家当家庭教师 ,教他的养女阿黛勒。罗切斯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 ,为了减轻婚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他外出和三个情妇鬼混 ,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后来他不愿再过这种卑下的生活 ,回到桑菲尔德家里。就在此时 ,简·爱来到他家里做家庭教师。在当时 ,一个家庭教师的地位是相当卑微的 ,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关系相当于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一方是从未见过世面 ,情窦初开的少女 ;另一方是漫游了半个世界 ,玩世不恭的有妇之夫。简·爱为什么会让罗切斯特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很多学者评论家都认为《简.爱》是"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我们从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权主义和平等主义主张认识到简爱的反抗、热情、独立和追求性别平等。然而甚少有人鉴于勃朗特的基本主张——人性来分析叛乱的简和拜伦式的罗切斯特,论文则主要剖析简和罗切斯特的心理成长,同时阐明勃朗特的女权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13.
我言说故我在——论《简·爱》中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其同名主人公简·爱毫无疑问拥有自由言说的权利。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作为推进故事情节和简·爱的性格发展的人物,也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另一关键人物,神秘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唯一重要却又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从而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中的话语权的探讨来揭示言说对确认人物身份和存在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今中外的女作家中,夏洛蒂·勃朗特无疑是最出色的。我每次读她的小说《简·爱》,都会被感动得想哭。《简·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不幸的孤儿简·爱从小在舅舅家中长大,舅舅早逝,而舅妈和她的那些表兄妹对她百般刁难。后来,简去了一所教会学校,直到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可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相交杂的侄桔使阁不得不挣脱出来,她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家中做家庭教师。不久,她和罗切斯特相爱了,可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简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原来有一个妻子,而且现在疯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简党制住自己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18.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一直被誉为一株迎风而立的劲草。但是,简同时也透露出其作者悲观的另一面。在这部传记式作品中,作者勃朗特在书中大量地运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因此勃朗特对简.爱这一形象的刻画也必然具有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英语沙龙》2010,(6):46-49
在这部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小说中,孤单的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治愈孤独。简是个受过虐待的孤儿,被粗鲁但非常富有的爱德华·罗切斯特聘为家庭老师。当罗切斯特表现出他粗暴外表下的温柔内心时,这对看似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男女日久生情。然而,罗切斯特并未暴露他对一夫多妻的爱好。在他们的婚礼当天,简惊恐地发现罗切斯特原来是有妇之夫。心碎的她离开了罗切斯特。后来,一场可怕的大火烧毁了罗切斯特的宅邸,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他的双眼也在大火中失明。简因此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这是爱情的胜利,他们重归于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黑暗中的航行》是现当代英国小说家简。里斯所有小说中最阳光、最青春、最纯真的一部。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白人姑娘安娜,因为模糊的身份,窘迫的经济和失败的爱情成为被男人玩弄的对象,社会的弃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