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一、出手于"快",在争取抢先发声中体现时效性。时评要求时效性。同时,随着当下新兴媒体在舆论场上的日趋活跃,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面临着新兴媒体真正的即时而评的挑战,这就进一步要求党报要树立慢不得的紧迫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撰写和编发新闻时评。不仅如此,读者的关切和期待更是容不得党报在撰写和编发新闻时评时有稍许怠慢。如果党报在一些重大新闻事实面前迟迟不语,那失去的不仅仅是读者,更严重的会是失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快",是时评的基本品质,是对时评撰写和编发的基本要求,更是媒体抢占  相似文献   

2.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作为应时而生的党报时评专版,作为新闻事业重要的一部分,理应努力体现"三贴近",落实"三贴近"。作为承载言论的一个重要空间,时评版比通常言论栏目信息更多、容纳更广、与读者贴近性更强。在时评版上体现和落实"三贴近",操作性强,认可度高,会收到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一份报纸是"一桌美味的佳肴",新闻时评就是其中的"特色菜",它或以小见大,或旁征博引,或娓娓道来,间或夹杂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亲切之中寓情于理,犀利之中切中时弊,短小精悍却常常一语中的,让人看得明白、看得警醒、看得引起心灵深处的思考与共鸣。这就是新闻时评的魅力。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增多的今天,一份报纸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否提供思想性强的独家时评,成了决定一份报纸影响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为地市级党报,要提升影响力,就必须确立时评的地位,增加评论的分量,做好新闻时评这道"特色菜"。  相似文献   

4.
吴蓉  张珂 《新闻前哨》2011,(12):82-82
在日常新闻写作中,离不开数字运用。数字运用恰当,可使新闻显得简单明了,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但运用不当,大量堆砌数字,就会令读者厌烦。从数字中发掘新闻价值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者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很多重大新闻就隐藏在看似枯燥的数字中。  相似文献   

5.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如果把时评的蓬勃发展以版面化和显要化作为显性标志的话,时评的快速成长期是近十年的事。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问世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为王的时代。果不其然,2002年《南方都市报》拿出几个版面做时评版,因其影响力与操作思路方面创举而成为时评界的翘楚。从彼时始,时评在一些纸媒体上风生水起、攻城略地,刚开始这个模式很多人是质疑的,说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看来,这  相似文献   

6.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报纸成功的关键,而图片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报纸版面上,图片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它的形象性、直观性会在一瞬间给读者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尤其是在反映重大新闻题材方面,运用好一组图片新闻,更能让读者直观地、形象地了解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因时应事而发,议论精辟辛辣。作为近几年流行于媒体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时评正在越来越多的报纸上大行其道。与传统的新闻评论相比,时评更强调时效性、针对性,题材和作者也更加广泛。这些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姿态上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时评,“放下架子谈心,张开笑脸对话”,在润物无声或击掌称快中影响着社会和公众。不过,在时评版面越来越多的同时,泥沙俱下的现状也应引起业界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看问题的视野会越来越广阔,发表意见的趋向也会越来越多样,这也对时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保证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的权利,又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这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也是有待于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如今的传媒已经进入时评时代,报纸的时评版面如雨后的春笋,呼啦啦地往外冒,就连很多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时评栏目。广播、电视也有了时评,像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马东读报》就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研究遍地开花的新闻时评,就会发现时评患上了“时髦病”。  相似文献   

11.
时评本土化是报纸做大做强自己的一个新闻增长点,也是做个性化新闻的重要着眼点和利器。《平顶山晚报》时评版在占有新闻资源相对不丰富的情况下,要与其他在平顶山市发行的省级和国家级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就必须做出与本地读者相关的、市民爱看的、对市民有用的新闻产品来,这就要求时评要有地域特征。近年来,《平顶山晚报·今日时评》版在追求...  相似文献   

12.
伊建新 《报刊之友》2012,(12):132-133
时评本地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时评本土化也受到各种局限。本文以中国象山港网站为例,论述县级新闻网站时评本土化应从题材本土化、外地新闻本土化和评论方式多样化等做法入手,着力构建网站架构,顺应新闻时评的发展趋势,满足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大河报》时评版的属性是新闻评论,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当日全国各地媒体刊发的重大或有特点的新闻,以满足读者即时解读重要新闻的需求。其中的"今日评论"是时评版的头题,是该版最重要的一个栏目,相当于《大河报》的"社论",不但反映了该报对时事变化的敏感度和报纸对新闻事件的关  相似文献   

15.
时评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取决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要充满激情、展露真情、彰显温情;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要就事说理、依理说事、依事究理;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要以理驭情、用情说理、情理交融。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6.
报纸版面中"留白"的作用不可小视,剩余一个恰当的空间,在版式美化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就更显得舒展得体、明快清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不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而且在追求时尚追求新潮的今天,也是新闻版面探索创新,立足求胜的一种表现。标题"留白"更能抓住读者的目光恰当地运用"留白",效果又该如何呢?综观新闻佳作,笔者有些看法想谈一谈,就先从标题说起。曾获得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这是一篇重大题材的报道,"铁拳——2004"演习,是我军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当时有数十家媒体的新  相似文献   

17.
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很多,很多报纸开辟了专栏或专门版面来刊发时评,写作时评的人也不少。新闻时评,最重要的是稿件的观点,稿件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时评的观点来服务的,读者喜欢看时评,主要的也是为了看稿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观点是时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与不少反映平平的新闻时评相比,那些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给予读者启迪、知名竞相转发的报纸新闻时评,  相似文献   

1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一种时尚在媒体出现,那就是以时评身份登场的新闻评论版面,其在媒体的发展态势,用诗人岑参的这一千古名句来形容,实在是恰如其分。应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新京报》、《广州日报》、《青岛早报》、《珠江晚报》……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都市报,全国众多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开办了时评类版块,且这些版块大都处于二、三版等十分重要的位置。令人鼓舞的是,时评类稿件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也愈…  相似文献   

20.
黄永礼 《新闻世界》2011,(11):31-32
社会转型期,新闻时评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以及贴近性风格,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但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现象趋重,影响了时评的社会传播效果。因此,需要不拘一格提高说服艺术,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深度挖掘提炼,构建开放时评格局,提高时评的可读性、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