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云翠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各有其侧重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等几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聊斋志异》、“三言”的优劣也略加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各自的秀色。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文化和审美思潮的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从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清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反映、主情浪漫思潮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并存、浓重的审美感伤情怀几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与酒     
酒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蒲松龄与酒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蒲松龄行迹研究和蒲松龄精神世界研究,同时,也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聊斋志异》大有裨益。本文拟从蒲松龄的生活与酒、蒲松龄对饮酒的态度、酒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6.
李十三先后写出了历演不衰而又深受群众喜爱的“十大本”,《如意簪》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如意簪》本事见《聊斋志异》卷一《陆判》.李十三的《如意簪》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方面对《聊斋志异·陆判》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红玉》是《聊斋志异》中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人物设置的独特性、性格塑造的典型性和艺术表现的虚实相间三个方面来探讨作品非凡的艺术构思,以引导读者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和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画皮》是《聊斋志异》里的一个典型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屏,成为人们心中的恐怖经典。陈嘉上执导的最新版《画皮》开创了画皮故事“爱情篇”的先河,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比新版《画皮》和原著的主要人物形象,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以及该影片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佛教不同宗派思想入手,探讨《聊斋》创作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人关于《聊斋志异》的评点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为《聊斋》正名,极力肯定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对小说思想价值的揭示;对小说创作特色的分析。清人《聊斋志异》评点开启了后人研究的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相似文献   

11.
从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方面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进行评析,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便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进而加深对中国独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综观自清代以来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涉及蒲松龄婚恋观的专著、论文极少,且多侧重其理想爱情观。本文试图通过《聊斋》九篇写实性三角模式婚恋小说,透析蒲氏对现实婚恋的看法和期望,揭示其囿于时代的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犬奸》是《聊斋志异》中的特殊篇目,在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史史料进行文本解读时,一方面,从中透视出作为生命个体所固有的原始欲望:性需求和攻击本能;另一方面,从中看出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人处于原始欲望和伦理道德的困境中。对《犬奸》篇的剖析,有利于把握清朝初年的社会时代景象。可以坚持“价值无涉”的方法,对它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是一篇以知遇报恩为主题的小说。我们从知遇和报恩两个方面对《大力将军》和《吴顺恪六奇别传》进行比斟,发现小说在知己知遇的主题中暗含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通过对小说作者进行比较,《吴顺恪六奇别传》的写作符合王士稹台阁重臣、文坛领袖的身份特征,而《大力将军》则表现出了蒲氏对知遇的渴望心态。《大力将军》中虽没有任何寒士形象,却是一篇反映寒士心态的典型小说。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蒲松龄是清代小说家,典型的封建士子,其世界观的主导方面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他创作的《聊斋志异》,无论在思想倾向还是在表现方法上都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痕迹,从儒家思想中可以寻到其创作之“根”。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促织》作为《聊斋志异》中的代表篇目,其刺贪刺虐的深刻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