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洪成  徐晓亮 《软科学》2012,26(5):36-40
资源价值补偿和资源税改革息息相关。资源税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各方关注,但焦点多集中于如何提高税率,扩大税基,而忽视了资源税改革最重要的资源价值补偿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在资源税改革中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并构建资源环境CGE模型,研究引入资源价值补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情况。通过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合理的资源价值补偿标准和政策下,引入资源价值补偿后能有效改善资源和环境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税计征公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掀开了我国新时期矿产资源税改革的序幕,但新疆资源税改的计征公式难以推广到矿产资源其它种类,亟需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矿产资源税计征公式的新方案.论文回顾了我国矿产资源税改的历史,梳理了矿产资源税计征的理论依据和计征方式,评价了新疆资源税改的进步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国情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重新设计了覆盖我国矿产资源不同种类的资源税从价计征公式,期望对即将在西部地区并最终扩展到全国的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在资源税改革中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方式,构建资源环境CGE模型,以2005-2009年数据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发达国家、世界平均水平以及我国的资源补偿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资源价值补偿标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相对于国外相对较高资源价值补偿,中国资源价值补偿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资源补偿标准上,应在资源税改革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价值补偿机制,但同时在合理的资源价值补偿标准下,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能有效改善中国资源和环境状况,协调中国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效应及其情景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聂锐  张言方  刘玥  芈凌云 《资源科学》2015,37(4):783-791
煤炭资源税改革是调节煤炭资源的级差收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合理手段。基于价格传导复杂网络模型,文章对煤炭资源税税率设定的合理范围及其影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①基于成本推动型价格传导机制而建立的价格传导复杂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模拟我国煤炭资源税-价联动政策的影响效应;②煤炭资源税-价联动政策对下游电力、冶金、石化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大,这类关键产业节点可视为煤炭资源税价联动政策影响效应的重点监测部门;③不同税率情景下,煤炭资源税-价联动政策的传导效应具有情景差异,但总体上随其税率的波动而呈同向变化,CPI变动随着煤炭资源税率的提高而增长;④煤炭资源税计征形式及其税率水平将影响煤炭价格波动,进而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作用宏观经济总体运行,从价税税率7%的水平下,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接受,CPI的变动幅度约为0.92%。为保障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顺利推进,应均衡考虑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的合理收益,在当前煤价持续下滑阶段政府应通过清费正税等手段放权让利于煤炭企业。  相似文献   

5.
赵岚 《现代情报》1998,(3):10-12
资源税政策目标是税收总政策目标的一个子目标,作为子目标,它同税收总政策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税收总政策目标一般来说是多元的,主要有财政目标、效率目标、公平目标,即通常所说的收入稳定增长、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6.
可耗竭资源价值理论与陕北能源价值补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宗宪  姜昕  王青 《资源科学》2010,32(11):2200-2209
本文首先明确了可耗竭资源跨期分配的动态效率标准和代际公平标准,以动态效率标准为原则,通过最优化模型分析,解释了可耗竭资源价格构成的原理。即资源价格理应保含边际直接成本、边际环境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三部分内容,其中边际使用者成本是资源自身价值的体现。然后讨论应当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补偿。最后展开量化分析,采用以代际公平原则为指导的使用者成本法估算2001年至2006年6年间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造成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分别与各年地方财政收入当中的资源税收入作比较,得出当前价格及税收水平下,陕北能源资源价值损耗远未能得到有效补偿的结论。如此将不利于该地区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原材料案"和"稀土案"的败诉,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更为合规有效的关税替代性政策,推动金属矿产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但现有研究只考虑了资源税对关税的替代,且用税收转嫁模型分析替代效果时,相关参数值也都是外生给定的。本文以战略性矿产资源稀土矿为例,从全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视角出发,测算出稀土外部性成本的理论税率区间为28.5%~48.0%;构建变换后的勒纳指数和SMR模型测算出中国稀土上游企业三个时期的市场势力值分别为1.0、0.8、1.2,下游企业分别为0.1、0.2、0.4。将测算出的稀土外部性成本、市场势力内生于税收转嫁模型中,发现稀土外部性成本的传递机制、转嫁幅度以及等效替代税率与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稀土上游企业供给弹性以及外国进口企业的需求弹性有关。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规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构建的分析框架也为其他战略性矿产资源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原材料案”和 “稀土案”的败诉,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更为合规有效的关税替代性政策,推动金属矿产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但现有研究只考虑了资源税对关税的替代,且用税收转嫁模型分析替代效果时,相关参数值也都是外生给定的。本文以战略性矿产资源稀土矿为例,从全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视角出发,测算出稀土外部性成本的理论税率区间为28.5%~48.0%;构建变换后的勒纳指数和SMR模型测算出中国稀土上游企业三个时期的市场势力值分别为1.0、0.8、1.2,下游企业分别为0.1、0.2、0.4。将测算出的稀土外部性成本、市场势力内生于税收转嫁模型中,发现稀土外部性成本的传递机制、转嫁幅度以及等效替代税率与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稀土上游企业供给弹性以及外国进口企业的需求弹性有关。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规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构建的分析框架也为其他战略性矿产资源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源禀赋优越,但区域差异较大,且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区域优势明显,而资源禀赋优越区域出现“资源诅咒”;资源税改革作为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税制改革的重点,影响社会经济、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资源税与区域发展和节能减排相结合,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并以石油资源为对象,研究资源计税方式变化对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标准从价税率设置是资源税改革的方向,整体而言,资源税改革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能有效地抑制污染物排放,并取得很好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效应;但就区域而言,同一标准从价税率对资源禀赋优越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负面影响较大,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较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产品高价、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价格体系,矿山企业未将环境恢复和复垦成本列入经营成本,而是通过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导致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和单位产值能耗强度大,生态环境长期超载负荷引发了难以修复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就是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生态环境由于现有的使用而放弃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用于修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由谁补偿”、“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杜辉  陈德敏 《资源科学》2012,34(1):58-64
《矿产资源法》在立法理念、框架体系和核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治化造成了阻碍。在法律模式上,修订后的《矿法》应当是一部能够兼容公共利益和私权利,兼具民法和行政法属性的完整性法律。厘清包含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三组法理关系,即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关系、利益分享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关系,是《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前提。矿业权、矿产资源税费、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是《矿法》修改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煤炭资源跨期配置的理论分析,认为实现煤炭资源代际公平的跨期配置不能只依靠煤企和市场力量,也不能单纯依赖政府和相关调控制度,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一个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跨期配置机制。本文尝试从微观(煤炭企业、煤炭市场)和宏观(政府、相关制度)两个角度,将两大因素置于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内,建立起一个能够实现代际公平的煤炭资源跨期配置机制。强调在煤炭资源跨期配置机制中,由省级政府作为其利益代言人,纳入配置体系当中,体现富煤大省(如晋陕蒙等省区)的区域经济利益;同时,将煤炭资源代际配置利用的"制度"作为后代人的利益代言人纳入配置机制中,体现煤炭资源配置的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3.
曾先峰  李国平 《资源科学》2013,35(2):439-446
对使用者成本的准确估算与补偿是非再生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本文对传统的使用者成本法做了两方面修正:一是考虑了资源开采中的耗损问题;二是强调了通货膨胀对使用者成本的影响.采用修正的使用者成本法计算了1985年-2010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研究发现,现行的资源税费仅能部分补偿使用者成本,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存在严重的跨代负外部性.要完全内部化使用者成本,煤炭的资源税费总额应由从量的9.2元/t提高至42.7元/t,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费总额应提高至从价的21.06%.要对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在不增加矿业企业总体税费负担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税费的征收标准,以实现对跨代外部成本的充分补偿.  相似文献   

14.
周亚娟  林爱文  张二申 《资源科学》2021,43(7):1428-143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宅基地大量闲置,合理重构宅基地完全价值,完善退出补偿定价机制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宅基地退出成本的角度构建了宅基地价值认知—边际机会成本分析—完全价值重构的价值评估体系。结果发现:①农村宅基地价值由自身价值、开发价值、权益价值与代际价值构成,宅基地退出时所失去的价值部分即农户损失成本;②利用成本损失来测算宅基地的价值,以边际生产成本测算宅基地开发价值,以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宅基地自身价值,以边际外部性成本测算宅基地权益价值和代际价值;③不同类型宅基地在退出时损失的价值不同,在退出补偿中需根据成本损失进行相应补偿;④宅基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损失多以货币手段进行补偿,边际外部性成本以货币手段结合非货币手段进行补偿。基于此,探索了一种新的宅基地定价思路,提出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海  任勇 《资源科学》2007,29(2):28-33
本文针对处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陕西省旬阳县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生态补偿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谁来补偿和向谁补偿、补偿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等。笔者认为,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或权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事实上发展权利的不平等,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这种权利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沿线享受生态服务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是提供补偿的主体,而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与社区居民等是接受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在当前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界定尚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应强化中央政府对生态补偿的干预力度;在产权界定比较明确,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情况,可逐步侧重于利益主体间自愿协商的解决途径。在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要关注为地方创造发展的机会、空间和政策;生态补偿方式应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胡华夏  洪荭  肖露璐  刘雯 《科研管理》2017,38(6):135-143
政府的辅助之手,能否通过税收优惠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引导创新资源投入?本文基于新增长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以我国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产权性质为调节变量,成本粘性为中介变量,通过考察实际税率对企业研发投入和成本粘性的影响,揭示了税收优惠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积极影响;成本粘性有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对上述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产权性质通过成本粘性对这一关系起调节作用。这一结果为税收优惠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理论素材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资源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大的瓶颈约束,但问题不在于资源稀缺,而在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认为要从资源的利用方式出发去理解资源,把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统一起来看待,既要揭示资源利用的内在规定性,还要说明资源利用不断被拓展的变化过程。探讨后发现,正是资源不可分割的共享性,决定了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正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通对接,并在资源的共享基础上不断地内生出构成合作利用的新资源,从而资源的外延得以不断地拓展,而所谓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在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转换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