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5.
现代校对学研究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开选 《编辑学报》2002,14(5):350-351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职责问题的廓清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6.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8.
校对工作发展到今天,它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出版业已成为一个现代产业,正经历着由“数量增长型”向“优质高效型”的发展阶段转移。对图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纸张、装帧、编辑或者校对都应实行精品  相似文献   

9.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校对的修养颇广,有政治、思想、文化、语言、专业、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不甚为人注意,但却比较普遍且并非无足轻重的几个有关修养的问题———归结为“三要”———谈谈粗浅体会和看法,企望能对校对人员加强修养有所裨益。一、要耐得寂寞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单调、乏味,从事校对,默默无闻。一言以蔽之,搞校对工作寂寞。笔者不否认这种寂寞的存在,但问题不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寂寞,而在于主观上如何对待寂寞。积极的态度是:首先,要解除自我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寂寞。“一个人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12.
米戎 《现代出版》2000,(1):39-39
“注意”是人的意志心理的一种机能,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注意”去观察事物、协调行动,没有“注意”,人就失去对活动方向的控制。同样,校对者工作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校样上而不能有所分心。实践证明,工作时走神、注意力分散是导致校对失误的一大因素。为了更好地运用“注意”为校对工作服务,我们应对以下四个环节给予重视。 1.“注意”的预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对者接触的校样内容各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就要确定“注意”侧重的方向,对校样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事先…  相似文献   

13.
校对对于保证期刊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专业类或学术类期刊编辑还同时担负着文章校对的任务,因而从编辑到校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角色的转换,通过转换思维来加强校对工作。文章首先分析了期刊编辑在校对过程中转换角色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校对工作的内容及其对校对人员的要求,最后介绍了校对工作中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如何通过角色的转换来避免错误的遗漏,提高校对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5.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16.
“图书质量保证体系”把校对工作列为图书质量中期保障的一部分,对校对工作的作用和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并明确了付印前的“三校一读”制度,特别指出终校应由具备中级职称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这些规定,无疑将有效地提高图书质量,同时也对校对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以及一系列电脑校对软件的发明与应用,校对的这个“天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依原稿对小样的工序被化解到电脑打字,使校对的独立地位开始动摇。众所周知,校对这道工序是出版印刷业处于铅与火时代下的产物。那么,在目前这个特殊的转型期以及今后,校对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不断提高校对的质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校对工作?笔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新闻前哨》2013,(10):77-77
新技术条件下新闻出版工作要求效牢、高质照,在短时间内消除一切疑难困惑、原有的工作习惯,对实现无纸化的报纸来说,已不适应工作需要,校对人员只有跳出“对原稿负责”的圈子.灵活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做好报纸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20.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