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小说《沉》中的三个意义空白点:“求乞者”人群的书写、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描写,以及小说标题的设置进行分析与解读,达到对小说潜在主题进行再阐释的目的,挖掘出《沉》在失落哀伤的情感基调下隐藏的作者的更为复杂的内心体验,那是一种勇于“在忧郁中苦苦挣扎,在挣扎中自我解剖”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一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庭的和睦,这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在谈到自己回国的原因时说,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求乞者     
<正>求乞者在窄巷中行走,衣衫褴褛,步伐缓慢。他不停地向两边张望着,眼里是饥渴的光,他渴望能得到好心人的施舍。我也顺着剥落的高墙边慢行,踏着松松的尘土。另外还有几个人,也各自行走着。求乞者拦住一个人,嘴里不停地讨求:"你知道的,我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饥一顿饱一顿的,这一餐只有一些杂食,而且只有一小碗……"眼泪连成一线,从眼角直流下来。他不过是在寻人诉苦,只  相似文献   

6.
《北方图腾》是我省著名诗人朱雷的一组图腾诗,创作于1985年,发表于1986年2月号《作家》杂志上,同年2月号《诗选刊》配以点评于头题转载。组诗以其选材的独特、风格的别具一格,立即引起诗界的关注和不小的反响:称赞者有之,追随者有之,也有一些质疑者和观望者。《北方图腾》的创  相似文献   

7.
到底什么是小品文,有多种说法。这个词可能最早现于南北朝,指佛经缩写本。《世说新语》刘孝标的注释提到:“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我望文生义,用我自己的定义。小品文第一要小,篇幅小,少则一、二十字,多不能过几千字。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年仅19岁,刚考中进士,韩廷"赐归待选"的年轻后生,向历任三朝,出将入相,位高权重,文武兼备的大人物韩琦写的一封信。信的用意很简单:求得韩琦的赏识,提携和指教,以使自己在为文和为政上有所进步,是一封标准的"千谒信"。但全篇丝毫无求乞之媚态,无仰视之卑微:夸耀别人却展示了自  相似文献   

10.
朱熹于易,自著书有《周易本义》,合著者为《易学启蒙》,日常易说辑于《朱子语类》者凡十三卷。《周易本义》数言详见《启蒙》,《语类》对《本义》又颇多引申发挥。欲全面把握朱熹易学,此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语类》中晚年之语,于其易学具有总括和自叙性,尤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课程难度模型,比较美国《科学发现者》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难度。研究发现,教科书《地理1》的广度、深度、时间小于《科学发现者》,难度大于《科学发现者》。据此,提出编写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建议:通过增加学习知识广度,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合理分配教学时长,降低学习负担;通过优化教材内容设计,有效化解难度。  相似文献   

1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相似文献   

13.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等文章的系年,诸家有所不同。其中或有均误系者,今据有关典籍资料重加考订,如《道州文宣王庙碑》乃改系于元和十一年。亦有考其准确作年者,如认为《大鉴禅师碑》应作于元和十年十一月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之间。又有考定何者为是者,如以为《陆文通墓表》之作年,最早应是元和元年初。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等文章的系年,诸家有所不同。其中或有均误系者,今据有关典籍资料重加考订,如《道州文宣王庙碑》乃改系于元和十一年。亦有考其准确作年者,如认为《大鉴禅师碑》应作于元和十年十一月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之间。又有考定何者为是者,如以为《陆文通墓表》之作年,最早应是元和元年初。  相似文献   

16.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7.
对楚王问     
[战国·楚]宋玉~①客有歌于郢~②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③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⑤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⑥,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节选自《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18.
今日国中文论界,不知“通感”为何物者,谅无其人,而溯我国文论“通感”概念之由来,论者几莫不首推钱钟书先生之《通感》一文。诚然,钱先生之《通感》,轻拈西哲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中“感觉移借”之说,博陈中诗西句、今典古文,摛翰振藻,摅其意而弘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该文首刊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识者无多,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等),随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被人重新发现”而大畅于世。“通感”观念之流行,端赖钱公  相似文献   

19.
鲁迅《伤逝》因本身的矛盾性而多义,其矛盾不仅存于叙事者与人物之间,且存于各自内部。叙事者与人物通过“空虚”相互妆扮为孤独者,造成不可靠叙述。子君真面因此难寻,或即腹语者,能借用他者的话语发言,且不乏行动能力;此与鲁迅有形象上之同构性。《伤逝》表征了鲁迅所创造的一种腹语者的诗学。  相似文献   

20.
①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②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小儿不畏虎》) 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④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⑤有角妓号玉西狐者(《阅徵草堂笔记》卷十八,《故妄听之》之四) 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度其足这都是无主兼语句。前四例的“者”表提顿,后二例中“玉西狐者”、“欲买履者”是“者”字词组,充当兼语。①、④的“者”在名词后,不能构成“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