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认证、评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这七个要素,我们应该分析在每个教学课题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哪几个要素的能力,重点在这几个要素上做文章,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下面我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的七个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和合作.其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重点、也是中考的主要考点.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探究内容采用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图象法、统计法等.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等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深入研究生物学的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要素方法,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渗透进去,让学生在生物实验活动参与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 2 0 0 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并指明科学探究有七大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重要的要素 ,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识与能力可采用“放手”、“引导”、“训练”、“分析”四项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要素,在生物学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中学实践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包含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年来的科学探究试题,探究过程涉及的因素可谓是方方面面,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验评估的多元化也是中考试题分值较高而又最易失分的重要内容,因此,这类科学探究试题在中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7.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化学实验考试能力的新要求、新说法.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过程中对物质性质的预测,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探究性实验问题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科学素养.中学中涉及的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有以下2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张志文 《生物学教学》2005,30(11):38-39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便确定了他们探究的大方向;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假设是他们探究的起点,也是他们探究的具体方向;他们最终要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其关键是要设计一个科学、可行并且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案。即便学生独立确定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方案,但如果是科学、可行并且实验效果明显,也标志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能力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的七个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和合作。其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重点,也是中考的主要考点。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探究内容采用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图象法、统计法等。  相似文献   

10.
化字新课程有二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进一步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初中化学的这二个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途径进行科学探究。而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一块重要知识点.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42页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对于这个活动实验,本人认为它还不能完整地告诉学生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对此,笔者进行了实验的重新设计,望同仁不吝指正与赐教.  相似文献   

12.
杨俊峰 《化学教与学》2012,(5):88-89,34
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物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新课标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并在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中有意地渗透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王亮富 《阳光搜索》2014,(1):116-118
实验记录是孩子们理解科学知识的有效工具,是呈现探究过程的有效载体,是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在整个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记录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科学记录的有效性。如何优化实验记录,促进孩子们学习效能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明确提出,在中学的科学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实现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与方法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更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细化为七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各地的中考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题一般涉及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涉及的物理情境一般都不是课本实验的重现,而是要求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更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细化为七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各地的中考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题一般涉及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涉及的物理情境一般都不是课本实验的重现,而是要求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岩 《物理教师》2005,26(8):15-17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理念,因而也是近年的中考热点,本文针对探究诸要素综合介绍这方面的中考物理试题,可供系统复习。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运用具体的方法,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科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科学探究,特别是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改革物理实验教学,使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探究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做中学”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改革前沿之一,它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以教师为支持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亲历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将“做中学”理念引入到化学课外实验活动,以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由的氛围下、自由的空间里广泛地参与化学实践与科学探究,在“做中学”中求体验,在“做中学”中求发展,在“做中学”中求创新。笔者认为,将“做中学”理念引入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实践与同行作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