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荷塘月色》中的“门”教材研究·JIAOCAIYANJIU四川/陈万勇陈万翔通览《荷塘月色》全文,关于门的语言信息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第一段末句);第二次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推门进去,...  相似文献   

2.
谈《荷塘月色》的幻觉与联觉修辞●王玉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文之雅,人所称道,其措辞之妙更令人叹为观止。那贴切的、大胆的、一连串的比喻是人们每读必赞的,这里只谈谈对《荷塘月色》幻觉与联觉修辞的理解。《荷塘月色》总体上运用了幻觉修辞法。幻觉在生理心...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不仅语言优美,抒情细腻,且构思精妙。通观全文,结构安排和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作者运用环形、闭合、对称式结构,暗示了自己苦苦挣扎、想远离现实而终不得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要慎用善用多媒体课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投影仪演示着本节课的课题:“《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执教者:×××”。上课了,教师作了简短的新课导入,多媒体演示出:“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请一个同学介绍作者,然后教师作补充,多媒体演示:“作者简介:朱自清,……”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一边体会作者使用的语言,描写的景色,抒发的感情。”多媒体逐行演示出《荷塘月色》全文,并播放配乐朗诵。教师:“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美景集中在4、5、6节,我们先来欣赏第…  相似文献   

6.
《绿》和《荷塘月色》同属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佳作。《绿》坦露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寂寞情绪,两者格调上存在很大差异。《绿》和《荷塘月色》都设置“文眼”、寓情于景、比喻生动、注重叠词运用,表现手法上是相近的。两文相互补充,基本反映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杨建琼 《中国教师》2009,(Z1):390-390
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明洁的月亮为题材,工笔独特,营造出一个恬静舒适的荷塘月色图,中间贯穿古代欢乐的采莲生活,突写一个"不宁",抒发出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的忧思。从环境美着手,剖析了全文精神环境。主要对淡淡的喜悦和时代的忧思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杨华芬 《考试周刊》2009,(21):22-2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从这样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神韵美;在分析中探索《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在理解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每每读罢《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总会让人不由惊叹作者的修辞艺术实在是高超之极。《荷塘月色》是现代修辞运用的典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都很好地运用了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0.
解冻的情诗     
《荷塘月色》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的一段情诗《采莲赋》 ,多少年来一直被中学教材删去 ,时至近两年才“解冻”。这首“解冻”的情诗在《荷塘月色》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章节。有了它文章才能完整地表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有了它才能体现全文在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而追求理想世界和艺术上的完美恰是《荷塘月色》的绝唱。你看那淡淡的月光下 ,像牛乳洗过一般的田田的荷叶 ,星星点点的荷花 ,四溢的荷香 ,微风吹过闪电般荷叶上的波痕 ,是那样的优美和恰到好处。但那毕竟只是恬静的自然世界 ,还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中的时代背景教学《教学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编)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发表的刘远明同志《谈语文课中的时代背景教学》一文,介绍了讲时代背景的五种方法:(一)起始课介绍背景。凡是有关理解全文思想内容的背景应在起始课介绍,如《包身工》、《荷塘月色》、《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因为关系全文,介绍时应突出与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作出板书提纲,便于学生分析课文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散《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白话,章中处处透露出美的气息。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时,我有以下几点美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钟亮 《语文天地》2012,(15):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胡青松 《新课程研究》2010,(7):133-133,100
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变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一直保留,足见其价值。记得20年前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荷塘月色》,可是当时并未真正领会其美。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写景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就《荷塘月色》来着重谈谈其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相似文献   

18.
杨燕 《文教资料》2012,(34):101-102
《荷塘月色》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但其教学应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资料的阅读整理过程中,笔者对《荷塘月色》有了一些粗略的教学设想,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人文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对其教学启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散文能体现最真实的作者)、从《论朱自清散文》出发对《荷塘月色》写作手法的多元探讨。以此来向各位教师请教。  相似文献   

19.
“别致”不是《威尼斯》的总文眼浙江温岭中学管彦斌教学参考书上把"别致"作为《威尼斯)的总文眼,但我觉得它不具备做本文总文眼的条件。所谓总文眼,在全文中一定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