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2001年以来,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本文则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它同时也揭示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以及麻将的数理来源。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也揭开了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在所建数理坐标系中,"0"具有周期循环生成的特征规律,突破了"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模型中"0"点唯一的公理化假设。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在欧氏空间中,点是零维的,直线或曲线是一维的,球体或立方体是三维的,再加上时间维,则空间的三维又变为四维。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零维、一维、二维、三维以及更高维,有没有图形的维数是介于零与一维之间?或是一维和二维之间?总之是两个连续的整数维之间?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维数不是整数的、不为我们熟悉的图形。  相似文献   

4.
潜周期模型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很广泛,它是时间序列分析中研究比较集中的一个模型。大体上看,潜周期模型可以分为两个类:一是频率不随时间变化(固定频率)的情况,二是频率随时间变化(时变频率) 的场合。潜周期模型也是二维随机场的重要模型之一,在二维信号处理、二维时空序列的预测中常有应用。对该模型进行各种参数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Davis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二倍数规律(2n 规律)推广到任意倍数规律(δn 规律:δ> 1),证明了从2n 规律中推导出来的三参数Zipf模型P(r)= C(r- a)- dz的幂指数dz 具有分形维数(D)性质,且有D= 1/dz= lgδ/lg2; 最后以河南省城市体系为实例验证了作者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将Davis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二倍数规律推广到任意指数规律,证明了从2^n规律中推导出来的三参数Zipf模型P(r)=C(r-a)^dx的幂指数dz具有分形维数(D)性质,且有D=1/dz=loδ/lg2。最后以河南省城市体系为实例验证了作者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全球重点高校专利竞争力与科研关联度。使用二维象限法分析方法发现,全球重点高校专利在二维图中具有很强的分布规律,专利竞争力与科研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关系。通过y=ax+b线性拟合公式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全球重点高校的科研与专利布局意识存在很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中国全球重点高校的线性拟合中,a值为0.211 6,低于大部分其他国家,b值为30.255 0,低于其他国家。这两个参数表明中国高校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整体更倾向于发明创造、申请更多的专利进行布局,也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和混沌理论讨论了开都河日径流的混沌性质。通过日径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分析,从定性角度讨论了日径流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进一步根据互信息量法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延时,再根据Cao方法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嵌入维数。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延时和最佳嵌入维数分别为τ=6,m=14。这样将一维的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重构成14维的相空间。通过最小数据量法计算出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利用最大Lyapunov指数对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定量混沌分析。最后通过二阶Volterra自适应一步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是连续的,功率谱呈现随频率增高而以指数方式递减趋势,区别于具有离散尖峰谱特征的周期时间序列和具有连续的、频率和振幅不相关谱特征的随机时间序列。这从定性角度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通过计算得到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0〈λmax=0.0097〈1,从定量角度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具有较弱的混沌特征。利用二阶Volterra自适应一步模型模拟得到相关系数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0.9376和0.2390。这说明利用Volterra自适应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回顾了谱系、系统发育、单系、多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详细讨论了单系(monophyly )和多系(polyphyly)在叙述分类群起源和描述分类群内部系统发育线多样性的不同含义。以此为基础,说明在“多系_多2_多域”的八纲系统中“多系”和“单系”是指自然分类群内系统发育线的多样性,不等同于“多源”和“单源”。通过与近年来所发表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认为基于化石、形态、分子和地理分布证据提出的八纲系统所显示的预言性,必将在今后的科学实践中经受检验。  相似文献   

11.
薛凤祚的“天道有定数”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体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可知性,表征着自然界的客观性;二是人事吉凶本于天道一定之数,表征着天人贯通的性命观的神秘性。薛氏中西科学的会通模式显示,他的天道观中自然的客观性所占比重并不少于性命观的神秘性所占的比重。因而表明他的天道观是科学天道观和儒家天道观的复合,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性命观的神秘性对自然客观性的制约反映了他用儒家天道观协同科学天道观的目标,自然的客观性对性命观的神秘性的制约则反映了他用科学天道观赋予儒家天道观以理性活力的愿望。就其思想的基本倾向而言,他的天道观并未超越儒家天道观,但的确对客观的天体规律有所倚重。这都说明了东传科学对薛凤祚的儒家天道观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技项目资助论文产出的时间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项目的执行情况。将滞后于受资助科技项目结束时间发表论文的现象称为科技项目产出的“拖尾”现象。鉴于从时间维度分析受资助论文与资助项目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较少,通过研究受资助论文在时间维度产生的“拖尾”现象,分析资助项目产出的持续性特征,为不断完善对科学基金产出论文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我国受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发表的15 647篇论文为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发现项目资助论文“拖尾”率达到14.26%且较为普遍,可能受论文发表周期影响较大;这些“拖尾”期论文大多在项目执行的后期撰写,对于项目研究把握更为精准,与项目主题相关性没有显著降低,但是有关资助项目在论文中的著录位置会后移。根据分析结果,建议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能够适当延长产出成果的提交时间、增加产出论文与项目主题相关性的评价内容、提高科技项目著录规范性等。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戏剧化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报道过程反映出传统实证主义科技观仍在当前我国科学家和媒介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审视当前我国科学家的真实知识生产及其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真实互动过程。首先从STS中默会知识理论和实验者回归悖论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出可重复性原则不是一个镜式反映自然的表征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利益介入的实践建构过程。接着从STS中藤村的分子生物学彩车理论和拉图尔的信用循环理论角度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出现的社会原因。最后就如何避免类似“韩春雨论文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研伦理与诚信建设机制需进一步重视与完善;二是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与理想主义价值观之间保持合理的必要张力;三是需加大STS教育的普及力度,让科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元极学中“和”的理论,“和”是认识自然的准则,分析了数学中数的运算、命题证明、函数等蕴含“和”的思想,揭示出“和”在研究数学对象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价值,元极学与数学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创造学教育同群众发明革新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发明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成立“发明与革新研究所”(或称“创造学研究中心”)是最佳方式之一。“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成果的一门科学.它的重点是探究创造的科学方法与理论。它与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根据我国抽样调查,一般认为在掌握创造的科学方法之后,一个发明创造、革新、试验项目.周期可比预定计划时间缩短1/3.所需成本费用可减少1/4;这就充分体现了创造学的威力.它能有力地促进发明与革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苏珊·哈克用“中道”实用主义改造、融合各种极端科学论,避免对科学激情的单纯辩护或批判,初步尝试对科学进行更为冷静的审度。她用“探究-证据-帮助”代替“认识-检验-方法”,建构了一种颇有特色的折中理论。哈克科学论存在着诸多问题,创新性和深度尚嫌不足,但开辟了科学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中,惯性原理是定义物理量、引进物理规律的基准;然而,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起源没有解决,在如何确定惯性系的问题上,存在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循环论证”。爱因斯坦试图引进任意运动之间的“广义相对性”摆脱惯性原理的“循环论证”,并进而描述引力。广义相对论取得了成功,但并没有实现运动的“广义相对性”。而且,在如何定义物理量、引进物理规律,与狭义相对论在对称性的意义上也并不相同。宇宙是暗的,在加速膨胀,并不渐近于闵氏空时,很可能渐近于常曲率的德西特空间。这对广义相对论及其宇宙学等提出尖锐挑战。陆启铿提出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常曲率空时。基于这个原理和不变普适常数原理,可以建立德西特不变的相对论。德西特对称性保证在德西特空时中既存在惯性原理,也存在宇宙学原理;二者通过两种彼此联系的同时性相互关联。这样,加速膨胀的3维球面的德西特宇宙背景就表现为德西特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起源。如果宇宙渐近于德西特宇宙,其3维宇宙空间应该渐近于这个3维球面,但对于平坦的偏离仅仅为宇宙常数的量级。同时,宇宙的时间演化方向,可以确定德西特宇宙模型的时间方向,进而可以确定德西特空时中惯性系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演化的宇宙就成为德西特空时中惯性运动的起源,惯性系的确定不再存在“循环论证”。进而,作为这类惯性系退化情形闵氏惯性系和伽利略惯性系的确定,也不再存在“循环论证”。对于存在引力的情形,空时应该处处时时存在局域化的德西特惯性原理和具有局域德西特不变性的局域惯性系。这样,定义物理量和引进物理规律的局域化的基准,就与德西特相对论一致。演化的宇宙同样可以确定局域德西特惯性系。这是一条从伽利略惯性原理,经过庞加莱惯性原理,发展到常曲率空时惯性原理;并进而考虑惯性原理局域化的途径。与爱因斯坦发展到广义相对论的途径不相同,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我考察了“国际科学书系”作为出版界的一个独特的试验,在它存在的过程中是否传播了达尔文主义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观念。赫胥黎、丁铎尔、斯宾塞和尤曼斯是国际科学书系创办之初的关键人物,他们都是进化论的自然主义者,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共同持有一种复杂的看法。虽然国际科学书系最初是一个致力于传播进化论自然主义的出版项目,但我将论证,到19世纪80年代初,当该系列最初的创办者们丧失对它的控制时,一条新的路线方针被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研究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理论的维度中,从种族的维度进行的研究显得非常特别。文章概述了从种族的角度对爱因斯坦进行研究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他们的论证并不足以证明科学与种族相关,而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或种族偏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即使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风格受到了犹太传统的影响,也不足以称其为“犹太科学”。科学研究是一项客观的事业,科学的客观性使得论证科学的种族性的各种尝试不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武子豪  祖健  史云扬  郝晋珉 《资源科学》2022,44(11):2247-2259
科学识别“三生”空间能够帮助摸清区域空间本底,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类型“三生”功能为基础,结合“三生”功能适宜性识别划定“三生”空间,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职能分类,分别评价2010—2020年城市群整体与各类城市的“三生”空间格局与转移变化。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三生”空间地理分异规律明显,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现生态-自然生产空间、自然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其中穿插着以各个城市中心为主体的生活-工业生产空间;②2010—2020年,仅有生活-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增加,其余空间均减少,4类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转移,其中生态-自然生产空间转为自然生产-生态空间面积最大;③京津冀城市群“三生”空间中多为复合功能空间,生态与生产功能呈现多种强度组合方式,2020年新增自然生产-生态空间自然生产适宜性较2010年有所下降;④京津冀城市群职能结构分工不明确,相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三生”空间变化相似。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与适宜性识别“三生”空间更加科学准确,划分城市职能类型评价各类城市“三生”功能特征,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