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宝洁连续宣布两轮裁员,累计最高裁员14%,总数接近8千人;汇丰宣布2013年之前裁员3万人;惠普年中宣布将于两年内裁员2.7万人;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8月摩托罗拉移动宣布裁员,涉及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多个研发中心;不久前索尼公司也公布了今年1万人的裁员计划……过去十多年间,外企员工的饭碗毋庸置疑是镀金的。可观的薪金、优厚的福利,加上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外企  相似文献   

2.
到大的跨国公司工作,是不少优秀高校学子的梦想。但外企对素质要求之高和竞争的激烈,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王鑫是将于今年7月毕业的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研究生,她不仅实现了进入外企工作的愿望,而且进的是从来没有招聘过应届生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那么,她是如何获得西门子的青睐的呢?  相似文献   

3.
黄晨是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200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位获次殊荣的人。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精湛的黄晨在外企这个特殊的窗口为中国人争了光。  相似文献   

4.
外企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意味着高薪高待遇,意味着过一种体面高雅的生活。但人们往往看不到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艰劳。下面是三位外企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服务的对象有异,但他们在外企得到的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收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5.
外企人生     
在外人看来,在外国企业工作除了有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培训机会之外,工资收入高也是非常诱人的原因之一。出入于豪华写字楼,衣着讲究时髦;工作节奏虽紧张但自己可以调配,无须像国营单位一样整日为人际关系苦恼;出手豪阔,下班后经常出没于酒吧迪厅,出国度假也不在话下。这是很多人对外企人的印象,然而在外企工作的员工真的都是这样生活吗?上面的描述的确是一部分外企人在某一段时间的生活写照,但整体来说,所有在外企工作的人都远非如此轻松和惬意。如同每一个国营单位有世故恩怨、每一个社会家庭有喜怒哀乐一样,每一个外…  相似文献   

6.
进入每年的十一月份,各大企业、公司都会派人进驻高校招聘人才,开始新一年的人才争夺。对广大将要毕业的同学来说则又开始了应聘竞争大战,高薪且有良好发展前途的外企是广大学子心仪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从外企应聘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南京大学研究生》记者对南京大学2003届毕业生,成功应聘外企的三位同学进行了采访,同时把他们在研究生院组织的演讲中的讲稿进行了整理,相信他(她)们的经验会给即将走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的同学以帮助或启迪。孙晓骏受聘单位:香港汇丰银行综合素质的考察是第一位的。外企招聘人才除了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7.
杨弦章 《大学生》2012,(20):14-15
要想了解外企裁员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首先该说说外企在中国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国内企业面临着既没资金又没技术的困难。政府选择将外资引入中国,一来可以带来投资,二来可以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来。初入中国的外企虽只是投石问路,就已经掀起了不小的震动。在那个普通百姓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一个底层外企员工的月收入就可以到几百外汇券。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拿着如此一笔"巨款"无疑是让人咋舌的。再加上外企提供给员工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得外企一直以来都被光环所围绕。尤其在90年代一直到2000年的一段时间里,外企借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攫取了巨大利益并迅速膨胀,使得人们相信外企的工作就是一个稳定的"摇钱树"。  相似文献   

8.
张蕊 《考试》2005,(1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著名企业在华投资热情高涨,在本土化用人策略的拉动下,世界名企在华招人、用人已经十分常见。一提起外企,似乎总是令人想到挑战,但它同时也意味着诱人的机会。能在外企工作,晋级“白领”阶层确实是件令人羡慕的美差。但是很多人认为外企的门槛高不可攀,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是他们需要的人才,外企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相似文献   

9.
笔者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最近,常有猎头公司。找笔者探寻行业前几名企业管理者的名字,开始笔者还侃侃而谈,后来发现不对,有一个笔者熟悉的国企老总不久就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区域经理。笔者马上意识到,外企全面进入中国后,国外公司与中国企业的第一个人力资本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领跑者,FESCO服务于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8干余家客户,以及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30万名中外雇员.它,也是诸多学子了解外企的窗口.那么,FESCO及其服务的外企有怎样的实习生计划,又青睐怎样的实习生?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总经理助理、招聘事业部总经理李毅光先生.  相似文献   

11.
中美商会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据《北京日报》消息,调查显示,去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外企中薪资增长达5.18%,名列第一;其次是外资企业在华雇用的外籍员工,薪资比去年增长5.03%;第三位是香港员工。不过,总裁级管理人才,港台人士最受欢迎,薪资增长均超过5%。而内地的“海归”则在担任部门主任、技术主管等职务方面最具竞争优势。虽然“海归”人才的上升势头颇猛,在外企高级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利用外资工作始于1979年7月。 至1993年11月底,全国有4万7千家三资企业开业投产,直接就业人数达600多万。1992年涉外税收达107亿人民币(不包括关税),1993年上半年达80.8亿人民币。 据抽样调查和权威人士估计,目前在涉外企业(包括外企驻毕办事处)的非正式职工达1,100万,包括“试用工”、短期合同工、兼职人  相似文献   

13.
一、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1.3亿人在境外工作。国际性流动人口已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在中国,各类企业的外籍员工已经超过6万,工作在外企的中国公民多达1500万。仅就青岛市的企业来说,据2006年统计,在青外资企业两万余家,占青岛市企业总数的30%还多,其中韩资企业6700余家.在这些企业中,汇集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熟悉国际运营规则的高精尖人才。市场的国际化、企业发展及其经营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开放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WTO后的中国必须加快自身的国际化进程,进而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杨雪  李丽 《神州学人》2014,(4):14-16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比2013年足足多出28万人。 但是,这并不包括徐南。 徐南是一名刚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这位从高中时代起就出国深造的90后男生,如今和国内高校毕业生一起,开始步人求职之旅。 时光倒流20年,海归毕业生回国可能意味着和“高薪”、“外企”、“体面”之类的词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和顾问)完成了针对全国物流行业的薪酬调查。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近5000万标准箱,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九州撷英     
京沪穗深薪水居高 中国人才告别"物美价廉" 一项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白领薪水领跑全国,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本土人才将告别"物美价廉"时代。 截至2002年8月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多达41万家。在这股投资热的背后,是2300万国内本土人才涌向外企,著名跨国管理顾问公司  相似文献   

17.
刚刚出任西安西安杨森区域销售总监的丁利华是我们了解到的为数不多的离开外企又回归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丁利华在1995年底离开西安杨森时已坐上了西安杨森销售总监的宝座。这几乎是中国本土人才可以上升的顶点位置,因而丁利华离开西安杨森曾引起了不小的哗然。  相似文献   

18.
《海外求学》2004,(3):42-43
时下,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上海成立办事处或者把总部从其他城市迁到上海来,上海的白领一族越来越壮大,而这些衣冠楚楚的白领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语言的障碍,因为中国人的智慧一向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外企工作的最大挑战是  相似文献   

19.
我,一个70岁的人在外企工作了八年,至今仍不言退,自以为除了我的专业专长有用武之地外,我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大大延长了我的工作寿命,因此,尽管我已不属于年轻有为之列,但我还是想以我八年多的外企工作经历,给外企年轻的新人提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招聘时,总会碰到关于企业性质的询问,私营企业在一部分求职者眼中,总是少了几分期许,仿佛只有工作在跨口大公司才具有诱惑力。甚至,朋友见面也试图将“在哪儿高就”的话题岔开,或是明白地告诉对方“我们公司的背景(或老总)是……”,仿佛这么冠上一个大的名头,就会让自己从容了许多。 其实,中国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后,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主义创业期,而是在与国际接轨以及受一些外企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即使是规模小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生存第一、发展第二、稳健经营、追求永续的原则。 有一点点觉悟,更有的是市场给中国企业主逼出了对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折与认知,毕竟,外企的进入、人才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化、经营风险增加、各种危机隐存、市场机会减少等现实,不能不令企业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聪明、智慧、顽强、自信,他们勤奋、进取、追求效率。据国家工商局公布的一份资料表明:全国私营企业以平均每天诞生809家的速度不断壮大。 那么,在职业人眼中,他们怎样看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