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板”跑了》是低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设计宜深入浅出。笔者设计了三则教学思路,供教师参考。教学思路一:标题突破《“黑板”跑了》这一标题新颖独特,而且关联全篇,教学本文可以由标题突破——标题中的“黑板”为什么加上引号?(课文中的“黑板”不是真正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安培为什么把它当成了黑板?(因为安培正在专心思考一道数学题,需要一块黑板演算,正巧碰上停在路边的车厢后壁,于是产生错觉。)安培此时是什么心情?(非常高兴。他觉得这块“黑板”是“特地”为他准备的,从“太好了”可以看出他兴奋之情。)从安培的错觉…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单元教材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看图学文,一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183;运用“.……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超过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面对《国宝——大熊猫》这样长篇幅的课文,我运用了板块式教法,将教学分为“走进大熊猫资料库”、“走进大熊猫展览馆”、“走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三个板块。其目的分别为: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研读课文,突破重点,品味语言;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谈话为主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的能力、深入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认识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2)品味文章生…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4课。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故事。(二)使学生了解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专心的道理。三、教学流程(一)词语导入,感受人物  相似文献   

5.
一、乘法讨论会、 [活动目的]通过找规律、填效等活动,使学生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题中的规律,进而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展示题用的投影片和黑板、小红旗若干面。 [活动过程] 导语:同学们学习过乘数是一位致的乘法,大家都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些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语文教学,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现代生活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 一、隐身于内容的精彩 生活化教学,即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固定在教师的备课纸上的,更不是由教师牵引着进行的.既然是生活,就离不开意外,即使教师预设得再周全,课堂上还是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完了《"黑板跑了"》一文,一位老师问学生最想对安培说什么? 生1:安培,你真是一个专心的人! 生2:安培,你这么专心地研究,祝你早日成功! 生3:安培,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专心学习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7.
《厄运中的海伦》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讲了海伦·凯勒在惨遭厄运变得又聋又盲后,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读书、说话和写作,赞扬了海伦·凯勒挑战厄运、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卸、聘、妮”三个生字,掌握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互相交流、评价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此为理念,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橡树该把奖章颁给谁”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必须…  相似文献   

9.
怎样培养学生构思的心理品质,构思的能力呢? 一、语文讲读课上要有机地培养语文讲读课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教师们的认识和做法大不一样。以培养学生构思能力来说,有的同志认为:讲读课上,要多讲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作文就能写好了。有的同志认为:讲读课上,就是要让学生记住一篇篇课文结构的这种“式”,那种“法”,这样,学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关于健康饮食的相关句型和词汇。②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理解阅读材料,获取课文的主要信息,提高其语篇分析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诗文,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主线“送别”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李白是怎样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二、学习1、2自然段,品味“不去触动…  相似文献   

12.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3.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3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夕阳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美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夕阳真美》(齐读课题),在文中谁说了这句话?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爷爷为什么如此赞叹.夕阳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夕阳美在哪里?[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读中主动寻找答案,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对夕阳落山的先后顺序也更清楚。]二、品读课文,欣赏美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一篇精读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的家园;二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画图、朗读、议论等方法进行想象、品味、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在画中想象课文一开头就提到“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怎样的呢?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思一幅美丽的小村庄的画面,然后由学生动手在黑板上画一画。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画图…  相似文献   

16.
周风霞 《政治课教学》2002,(4):17-18,19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心理不健康表现、危害、原因。2.思想目标:提高对不健康心理的认识水平,自觉加强对不健康心理的警觉与提防。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以健康心理关注人生与社会的责任感。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理解知行统一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教学难点]不健康心理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双主”开放、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应该说,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三篇课文编在一组,共同完成“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重点项目的训练,是符合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的。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是以丰富、合理的想象展开文章内容。 展开合理的想象,作为侧重写的训练项目,应分为如下几个训练层次:第一个层次,能想象;第二个层次,能合理想象;第三个层次,能叙述,即能将合理想象的内容准确地叙述出来。在这三个层次中,能想象,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特别是刚刚经过了“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教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加选修)物 理第二册第十五章第二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会用公式F=BIL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磁感应强度"的引入过程,获得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三年级学生的命题作文作好准备,我利用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我是什么》设计了一堂说话课。小同学都爱猜谜语,于是我引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作为谜面:“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中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让学生猜,然后根据他们猜的在黑板上板书谜底:水。我接着提问:“谁能讲一讲水可以变成什么呢?”稍加思考后,学生回答:“我揭开锅盖时,看到水变成了汽”;“在寒冷的冬天,我看见在水  相似文献   

20.
[本课系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九册选学课文。我对这一内容设计了“揭题”、“探究”、“拓展”等三个教学环节。其中“探究”又由“质疑”到“置疑”再到“研究释疑”,真正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