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52-61,187-188
《普罗塔戈拉》记叙了年轻的苏格拉底初始登上公共教育舞台,通过挑战普罗塔戈拉从而宣称一种新的教育方案的故事。澄清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的教育之争,可以进一步探究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背景与发端。普罗塔戈拉对德性教育进行世俗化的改造,他用"技艺知识"取代了内在的德性,用修辞术和法律取代了统治的智慧和正义。苏格拉底试图重建人们对内在德性的追求,他的教育建立在"整全知识"和"美德即知识"的假设上,他一方面为公民塑造了有利于"节制"的"知识神话",另一方面鼓励智慧者"勇敢"地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是通过"整全知识"统合"节制"与"勇敢"的教育,他提醒人是追求美好的动物,但人必须节制而勇敢地忍受着追求美好过程中注定的艰难与失败。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3.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  相似文献   

4.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沈岚霞 《上海教育》2007,(7A):42-44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鲁洁 《教书育人》2005,(7):19-21
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利的基础,知识人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人要成为万物之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程乐明 《河南教育》2013,(12):20-21
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和《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美诺和普罗泰戈拉讨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二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真谛: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识,它的获得强调践履,强调养成习惯;美德教育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不能单靠专门的美德教师,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式而应该是启发式。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阐述德育教育的第一人,其德育观对于西方教育思想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达到个人与国家的正义和谐,培养哲学王。他的德育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知识即美德”。如何理解“知识即美德”,深入探讨此问题可为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相似文献   

12.
公正:教育的内在品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还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资源,其本身都赋有公正的要求,具有公正的品性。即真正的教育都必须符合公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扩大公正的范围,不断地趋近公正的过程。一、教育是正义的事业,正义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公正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正义不同于公平,它代表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以道德为根基的善。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正义以善为根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他认为,城邦正义在于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以确保…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美德     
关于知识和美德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长期讨论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古老的,但是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他的名言是“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会故意去做坏事,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他一定会行善;如果一个人做了邪恶的事情,那是由于他对正确或善无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重建一个理想的国家,柏拉图将正义作为救治的良方。柏拉图超越对正义经验性的认识,主张对正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理性正义的基础上构建理想的国家。其正义理论中,有关正义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正义是固守本分各尽其责、正义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和谐的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合理性,对当代公共行政尤其对当代公共行政正义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因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相似文献   

17.
"美德"是柏拉图思想著述的核心议题。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家中存在一般民众的美德和哲人的美德。在他看来,哲人的美德是有关善恶知识的美德,是经过审慎的美德;在理想城邦中,必须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才能获得。而对于大众的美德,柏拉图认为它是基于真意见但缺乏稳定性的美德,这种节制、服从的美德使得理想城邦的公民各安其位。柏拉图的两种美德观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增添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正义理论是建立在个人灵魂和谐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说其正义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之上的。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生产资料的公有、良好的教育和具有正义理念的执政者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对我国当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建立完备的公共教育,执政者树立更高层次的正义理念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