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六个"为什么"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议题,因此,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挖掘六个"为什么"内在深层的理论依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六个"为什么"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内涵分析和阐释,对二者之间内在的深层关联予以揭示,在充分肯定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六个"为什么"理论指导地位基础上,指出六个"为什么"正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自觉运用和当代践行。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本质发展为准绳,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同时,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注重对"普遍和谐"的价值追求。"和"实际上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其核心是追求人之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和"的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当前"矛盾凸显期"所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是:构建社会应急机制,着力保持社会稳定;提出狭义的"社会建设"新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理论基础;从"大社会"着眼、"小社会"入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核心素养",就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1]就一课而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不可以再"少而精"呢?换言之,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核心"在哪里?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为例谈谈我的理解。一、核心能力是核心素养之...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性友爱是一种有别于亲缘友爱、情感友爱的以"善"为基石、以"德"为媒介的高尚友爱,它源于人类互助合作的德性本能。友爱是一个德性的过程,也是对德性的评价。友爱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诉求,是基于友爱本身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性德性,它所体现的正是和谐社会以协调友爱、完善有序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8.
职教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如何把广大的职校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了一些笔者的简单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既体现课程标准的针对性,也凸显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但是,与"历史教育学"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所讨论的教学目标理论不同,本文主要侧重具有实施策略性质的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为胡锦涛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素养何以如此重要,居然能担此大任? 因为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核心素养所回答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内部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对高校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一些与和谐校园建设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去除这些不和谐因素有许多途径,本文试图将"以人为本"作为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的基础,将"科学发展"作为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的核心,探索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和"普世价值"争论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方法和策略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打牢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毛泽东在马克思和谐社会观的指导下,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形成了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伦理内涵与明确道德价值指向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这种发展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和谐社会强调共享与共识,其本质则在于"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与操作层面的实践追求,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而且还指明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式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在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思维作为辩证思维的合理延伸,以追求"对立面的和谐与统一"为价值目标,注重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乐教和"作为古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对"人性"的独到理解,通过对"乐和"、"心和"、"政和"的不断解读,在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孕育而成的。其中所饱含的"成己"与"成物"的"和谐"价值意蕴,是中华文化"和合"思想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不仅成了历代哲人思考音乐教育问题的参照甚至依据,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异性相比,三者对历史中"变"与"常"的论述,对于"圣人"史观的认可,对历史循环论的恪守,又使得他们历史哲学思想中出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奠基了近代之前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及历史认识方法论系统。不过,理论建构稍显粗糙,对形而上问题关注不够,多思辨,少分析与批判等问题,也成为了其理论学说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