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准化测量的局限性、教师教育与评价的发展困境、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最为核心且根本的——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对优质师资的呼唤,促使教师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基于明确的标准,使用专业的判断,通过直接观察被评价者的反应表现来评价被评价者在真实情境中的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其结构要素包括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3个部分.教师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切行动基于指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师评价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靓 《教学与管理》2024,(11):57-60
表现性任务是教师依据学生所学知识或技能开展的能促进其巩固、内化、运用的教学活动。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表现性任务创设缺乏主题性、目标性和逻辑性,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背道而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表现性任务首先需要教师制定可测可评的任务目标,然后围绕文本主题意义设计系列化、层次性任务;最后将任务评价贯穿表现性任务始终,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师以“语言与言语”为内核,采用逆向设计思维,先确定表现性学习目标,再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然后实施表现性学习活动,最后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后进行指向发展的活动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复杂、富有挑战的表现性学习活动中经历有意义的实践,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同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外化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效果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需要这种聚焦高阶思维和真实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本文在剖析深度学习和表现性评价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深度学习的“三领域七能力”内涵,并以“构造地貌的形成”为例,从明确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制定层次分明的表现性评分规则三个方面探究促进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方式,旨在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思路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弥补分科教学的缺陷,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是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设计高质量教学活动、促进跨学科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跨学科学习评价一般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需要具备完整的评价要素,其学习水平划分应以认知模型为依据。基于SOLO分类理论构建跨学科学习评价认知模型,有助于教师设计合理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明确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观察点,基于收集的证据对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成果水平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颁布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表述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地理学习评价,仍存在着去情境化、表面化、缺乏真实实践过程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间的关系,以乡土地理资源为例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确定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评价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任务;制订发展性评分规则,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针对表现性任务的活动过程,设计相关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7.
周文叶 《教育研究》2021,42(7):150-159
教师评价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评价普遍存在目的缺失、不当或模糊,目的与手段不匹配,以及结果运用存在明显偏差等问题.基于教学的专业属性,教师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进行评价,属于实践评价范畴.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更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专门性服务.教学的本质是"学为中心"的育人专业实践,"学为中心"是构建新型教师评价的逻辑起点.因此,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评价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专业贡献,且需要强调对教师同伴合作的评价,引导和支持教师协同育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需要运用表现性评价收集并分析相关证据,基于证据引导教师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以学为中心,全面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评价才能为教师创造静心育人、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音乐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充分发挥鉴别音乐表现、持续诊断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支持终身学习和创造力等四种功能,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围绕音乐表现性评价的四种功能,提出了设计真实性的表现任务、制定有目标一致性的评价标准、提倡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基于表现性评价相关理论,从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分规则出发,设计一年级语文学期末无纸笔化测评活动——“萌兔探案”,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状况和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一、确定表现性评价指标1.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提炼表现特征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能为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笔者参照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教师队伍发展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存在评价的客观性、深度性和针对性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质量.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服务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验学习圈理论的视角下,构建了AI支持下的教师研修模式(AISTTM),以具体经验获取—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积极实践为基本研修环节,借助教研员点评目标达成度、观察教师评价教学表现、专家点评师生行为、主讲教师自评的多维评价方法开展研修活动.基于AISTTM,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某试点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师研修实践活动,证明了AISTTM能够通过循环的研修流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多维评价方法实现对教师的全方位评估.  相似文献   

11.
写作学习元素是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的核心知识。在任务写作中,教师要围绕写作学习元素设计表现性评价工具,促进学生行为表现的“优化”,达成教学目标。表现性评价工具的设计与使用应遵循三条基本规律:一是贯穿写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二是在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处充分展开;三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促进核心写作能力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需要提升教师以"评价素养"为核心的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的提升,是在评价任务设计、评价活动展开、评价效果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要遵循"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原则;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整体的展开,是关于评价信息收集、研判、处理的循环链:评价效果的反思要以"评价信息"逆溯学习目的定位、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吴刚 《江苏教育》2024,(5):15-18
在阅读教学中,用传统纸笔测评的方式评价学生思维能力,偏重知识性内容的考查,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淡化了思维成果的输出。相比之下,表现性评价不仅具有良好的思维评价功能,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显性表达。基于思维发展的阅读表现性评价,需要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做好思维能力结构的分析。在设计评价活动时,首先,明确评价目标并分析涉及的思维要素;其次,设计表现性任务,关联相应的思维活动;最后,编制思维表征量表,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主题式教师团队研修是聚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按照研修项目的任务指向,其生命周期分为明确具体问题、提出理论依据、设计研修方案、实施具体措施、开展实证研究、辐射研修成果、凝练研修主张七个阶段。在评估框架设计上,主题式团队研修项目的评估需要结合其生命周期划分,建立完整生命周期评估模型,并设置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干预评估、追踪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践上,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采用协商式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参与研修各方智慧,以评估推进研修项目的进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顾雯 《考试周刊》2024,(3):17-20
在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把握课程新理念、新要求,用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小学二年级大单元教学案例,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使用表现性评价,阐述了大单元教学需要由上位的大概念指引,真实的学习任务,表现性评价,形成研究型的学习过程,来促进学生理解,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迁移。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评价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表现性评价对“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具有适切性,“综合与实践”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整合运用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综合问题或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以应用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过程表现与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在构建起“综合与实践”表现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为例,针对表现性评价设计阶段,阐释了“目标—任务—规则”3要素的设计过程与方法.以期表现性评价在“综合与实践”教学决策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版课标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纳入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明确赋予数学课程重要的育人意义。作为一种关注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具有既评定学习过程又评定学习结果的特性。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教师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结果做出判断[1]。它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由于这样的任务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的答案和作品,判断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表现性评价用于CO2实验设计复习课,明确可持久理解的评价目标、设置真实性表现任务和制定具体清晰层次分明的评分规则是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规则导向与评价驱动"的教学方式是高效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实证表明,把表现性评价嵌入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现状、寻找复习方向及达成高阶学习目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教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教研活动课程化是将围绕一个研修主题开展的若干个研修活动进行组合,打造为一个系统的研修课程来设计实施,使校本研修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成果性。但由于教研活动课程化缺乏可操作的策略、研修内容没有系统性、研修方式单一,影响了实践体验类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师的专业学习。从校本研修实践体验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入手,从课程化的视角设计活动,组织实践经历,按照"问题引领——问题解决"的思路设计内容,通过建构模块、任务分解、细节开发等步骤编排研修内容,借助思维工具结构化呈现内容,通过掌握研修课程内容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让教师的学习真正进入到"专业学习"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学习任务单区别于教案与学案,借助学习任务单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复杂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方向。学习任务单将进阶任务作为整合性目标的载体,围绕序列活动展开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其设计应当遵循学科“人-知”相遇的逻辑起点,促进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导向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向度。在对学习任务单的价值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具体表现在:立足大观念,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优化任务链,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细化学业质量标准,嵌入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