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密花园》是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更是被称为20世纪最受欢迎、最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秘密花园》这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小说中到处都充满了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伯内特通过玛丽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和社会等级制度,玛丽身上的雌雄同体特征反驳了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观点,最终也阐释出了她内心深处最期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仍然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伯内特给出的解决方法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的代表作《青蛇》,以《白蛇传》为蓝本进行故事新编,赋予了作品新的主题:展现了人、妖、佛在情爱面前“人”性内部最本质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外部就是作品中呈现出角色的生存状态的困境。作者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法来体现主题(包括人物关系的设置和主人公的设置等)。  相似文献   

3.
徐曼曼 《海外英语》2012,(12):236-238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秘密花园》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疏离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这部小说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的重要主题—现代社会的荒谬,对个人乌托邦的追寻和对内心的关注。首先探讨了《秘》中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分析三个人物的困境并揭示其面临的荒谬:玛丽深陷疏离,柯林感到无力,克莱文体味幻灭。接着探讨了《秘》中对个人乌托邦的追求,并指出秘密花园即作者所创造的个人乌托邦,并通过分析索尔比一家,指出乌托邦的特点—爱与和谐。最后分析了《秘》中对内心的关注,解读小说如何展现并化解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与长篇一脉相承,拥有相近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作者在其中表达了对人性的剖析、探索,对社会的针贬,对人类寄予的期望。通过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福克纳三篇重要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夕阳》、《干旱的九月》,可以看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同样深受南方传统影响,表现了旧南方的腐朽、种族歧视、妇女地位等问题;作品中塑造了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采用了创新的叙述视角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视角解读艾特玛托夫《断头台》,探究艾特玛托夫小说的创作内涵。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深蕴着吉尔吉斯民族文化色彩;创作有明显的回归意向.就是向原始柔性的回归。《断头台》传递了一个人类需要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信息;艾特玛托夫运用精致浓缩的艺术结构.多主题、多素材、多手法、多风格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冲突。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物种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正是在这种生态关注的基础上,20世纪文学领域掀起了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关注与批评狂潮,美国小说《少年迈尔斯的海》正是此类文学的重要代表。文章在理解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少年迈尔斯的海》的小说环境、发生事件和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力图还原吉姆林奇小说的忧患主题,展示吉姆林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成长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刘慧  彭学 《现代企业教育》2010,(22):147-148
《秘密花园》这部小说所包含的成长内容和意旨而论,属于十分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描述了《秘密花园》中主要人物的成长轨迹,分析了促其成长的原因,总结了成长带来的困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品题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注重人物美与自然美之间的相互会通、借喻比况。采用这种人与自然互拟的方式来品评人物,除了与魏晋时期人与自然的双重发现有直接原因,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天人同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8,(6):62-65
第一人称视角可以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但也有其视角单一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在《黑王子》中,英国当代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创造性地利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一特点,有力地表现了男主人公独特的个性和他有限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作品主题,即真实世界是由众多偶然事件构成的,人类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  相似文献   

14.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和影视,以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威尼斯商人》(节选)为我们奉献了永恒的人文主义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典雅的戏剧台词、极富戏剧性的情节结构。《变脸》(节选)在情节安排上以“误会”构成悬念,在思想内容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在戏剧语言上既高度个性化,又高度生活化。《枣儿》运用象征手法展现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呈现其双重性、双向性、多样性的特征。《音乐之声》(节选)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主义在文学中描述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重心在于处于当时环境中人物的意义。在《一叶扁舟》这篇文章中,自然主义被恰如其分地定义为自然界对人类险境和磨难的无动于衷。同时也被用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自然界对人的命运漠然处之这样一个自然主义的主题.通过四个人物来表现的,他们的船被大海无心地抛来抛去,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斗争。克莱恩用了一种非常平静和现实的语调来表现大海(大自然)对它的四名旅客及其命运的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分析《我弥留之际》与《活着》这两部作品,从"向死而在"、"存在"与"存在者"和"世界"三个维度对这两部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真实展现了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物,其"存在"主题表现得厚重深刻;而《活着》却将视角局限于单一类型人物,在表现"存在"主题方面过于刻意,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7.
翠翠: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大化的内涵,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翠翠身上具有“天人合一”的性灵,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命自在状态。她身上还具有一种非人为、未加粉饰的本然状态,即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品格,表现了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自主状态。翠翠这一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凝聚着作者向往的生命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古典文学写人艺术的先河。其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精”上。一是取材精炼,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二是手法精妙,在对比中彰显人物个性;三是刻画精致,从行饰、语言等方面剖析人物心理。于后世小说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和心理化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千个人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技法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这些技法主要有:运用“性格强化法”,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使其个性鲜明;通过人物周围的环境、人物来进行衬托、泻染,于“无”处写人,突出人物的精神人格;用“正衬”“反衬”等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差异;用“略貌取神”的方法,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突出其神韵风采。  相似文献   

20.
《雷雨》蕴含着明显的对人类自身和人性关注的主题意蕴。作者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去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雷雨》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时代,将眼光投到了更远的天地间,追问人类的根本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