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第二册82页“液化”这节课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让“水蒸气”喷到一个冷的物体上,然后看到有水滴掉下来以说明气体液化的。但我认为此实验不太妥当,因不能很好地说明变化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喷到冷物体上的“白气”,实际上不是气体,而是已经由水蒸气液化了的微小水滴,所以呈雾状。这样,实际上是水蒸气从玻璃管口喷出后就开始了液化,从而形成了白雾,用冷物体接收,只不过是集小成大,但不能说明水蒸气是  相似文献   

3.
物态变化的知识是热现象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近、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多.不少同学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因此出现很多错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克服错误的方法.一、水蒸气与“白气”问题在物态变化类问题中,水蒸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许多同学因搞不清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在解题中常犯错误.如有同学将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认为是汽化或升华的结果,这主要是不知道水蒸气是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小水珠,虽…  相似文献   

4.
实例一: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雾状小水珠.同学们已经知道.这是由于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眼镜片放热凝结而成的.是水蒸气液化现象.这层小水珠就像很多小透镜.杂乱无章地布满镜片.使光折射向各个方向.隔着镜片看物体.就会一片模糊.  相似文献   

5.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6.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一节安排了“内能做功”的实验。教材中实验是用软木塞将装水试管口密封 ,用酒精灯对水加热至沸腾。当管内水蒸气压强足够时 ,“砰”的一声水蒸气将软木塞冲出 ,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对软木塞做功。此实验有两点不足 :一是软木塞冲出时 ,也有高温水蒸气喷出。实验时 ,尽管管口不朝向学生 ,由于水蒸气飞溅 ,对前排学生可能造成事故或惊吓。二是内能做功只表现在软木塞冲出的一瞬间 ,时间短 ,不便于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和教师边演示 ,边讲解。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改进方法 :在软木塞中插入一根细玻璃管 ,用橡皮管套…  相似文献   

7.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129页,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组成伏打电地,向小灯泡供电的演示,若把锌片换成化学实验室里用的镁带,则小灯泡亮度增加,发光时间也延长。 [浙江天台县鹤楼中学(317201)陈圣秋]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它原来是找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用塑料片挡住下端管口,用手按住塑料片,然后插入水中,再从管的上端沿管壁缓缓倒入水,在管内的水与管外的水高度相等时,塑料片下沉。此实验难以获得成功,因为第一,很难找到一种塑料片既能密封玻璃管口又能容易脱落离开管口;第二,在将水从玻璃管口的上端倒入管中时,  相似文献   

9.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白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一团(或一片)白色的物质.“白汽”既然能够看到,很显然,它不是水蒸气,它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或小液滴.  相似文献   

10.
沈菁 《现代教学》2014,(5):63-63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雨是经过三个阶段而形成的。雨的“原料”即水蒸气上升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云,小水珠慢慢会聚成大水珠,形成降雨降落到地面。我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生活、解释生活,让科学渗入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11.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12.
天平与气压     
例1质量为m、管口截面积为S的足够长的玻璃管内灌满密度为ρ的水银.现把它竖直倒插在水银槽中,再慢慢向上提起,直到玻璃管口刚与槽中的水银面接触,  相似文献   

13.
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湖北省汉川县分水镇新农小学︵︶周诚艳自然课上,有的同学问:“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这样的实验:点燃一支蜡烛,拿一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一会儿就会看到杯子里有了雾,杯内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在细玻璃中用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填装水银的通用的方法是把漏斗放在管口处,然后把一根细铁丝通过漏斗插入玻璃管里,再用小试管盛水银从漏斗灌入。用这种方法装水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当玻璃管内径较  相似文献   

15.
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液化现象,是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小水珠浮于空中形成“白气”.这种现象有时可被人们利用.眼镜片粘附了尘土,看起来变得模模糊糊.这时,可对着眼镜片呵气,就会在眼镜片上凝结一层小水珠,然后擦拭.不过,这种现象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牙科医生检查病情时,为看清牙的里侧的情况,通常要用一面小平面镜,再放入口中,通过平面镜反射进行观察.这时,小蒸气就会液化成大量小水珠,粘附在平面镜上,使医生无法看清牙的情况.拍电影,冬天在户外拍夏天的戏,无论…  相似文献   

16.
一、翻云覆雨雨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  相似文献   

17.
例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06年江西)分析早晚温差大,白天蒸发的水蒸气在晚上降温后液化成小水珠,若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小水珠就以浮尘为凝结核,浮在空中形成雾;若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18.
小水珠     
我家门前有棵树,它的叶子很大,嫩绿嫩绿的。雨后,叶子上聚了很多又圆又亮的小水珠。风一吹,这些水珠像滑滑梯一样,在叶子上滚来滚去,真有趣!我忽然发现,小水珠滚过的地方一点也不湿,这是为什么呢?太阳出来了,我又去找小水珠。可小水珠不见了,小水珠一定是变成水蒸气跑到天上去了。小水珠$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心小学二年级@戴向荣  相似文献   

19.
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这种物质也不例外,水在地球上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因它的形成方式、形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景象和称谓: 露夏天和初秋,气温较高,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快,空气中水蒸气多。在黎明前(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树叶,便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形成露。这是液化现象。 雾和云当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如果这些小珠是在高空中形成并聚积在一起,就形成朵朵白云。即,雾和云都是液化现象。 雨云朵随风飘荡,互相结合,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20.
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器,并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是在橡胶皮塞上打两个小圆孔,用一根与小圆孔等大的玻璃管从橡胶皮塞的一个小圆孔中穿插过去(密封),在橡胶皮塞的玻璃管上套一只小气球,用细线绑紧,然后把气球放进可乐瓶中,用橡胶皮塞塞紧瓶口(图1)。实验时,先将手指把橡胶皮塞的小圆孔堵住,用嘴对着玻璃管口吹气球,此时,气球很难吹胀,而且可乐瓶被胀得鼓鼓的,嘴一离开玻璃管口,可乐瓶立即恢复原状,由此说明空气占据了空间。然后手指松开,再用嘴对着玻璃管口吹气球,气球很容易吹胀。与此同时,从橡胶皮塞的小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