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正在销行的写作书真不少,仅武昌崇文图书城的写作书台面上,就陈列着数十种,或讲新闻写作,或讲商务写作,或讲科技写作,或讲公文写作,或讲文学写作,或讲毕业论文写作,或讲应用文的写作,等等,均为“应用写作学”,只有少数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概论。我认为,有建立“理论写作学”的必要。回答“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谁来写”这四个问题,可以作为构建“理论写作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由云南师大中文系张佐邦同志编著的《秘书写作》一书,最近已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部三十万言的专著,是作者多年从事“秘书学”教学经验的结晶。独创性是这部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将“秘书写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致力于学科体系的建立,倾数年心力,草创了这门多边缘交叉学科——秘书写作。在编著过程中,作者充分吸收了心理学、人才学、思维科学、秘书学、文书学、写作学、新闻学、公文写作和应用写作学的最新  相似文献   

3.
写作有没有规律?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又说“这是个‘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难解之谜”。尽管古代和现代的写作理论研究者们在探求写作规律上,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但由于对有关“规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长期存在着不统一不确定的状况,因而模糊不清。其突出的表现是往往误把写作的方法(如“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特点(如“博而能一综合律”——《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姬昌主编)和原则(如“法而无法通变律”——引书同上)与写作规律混为一谈,致使写作规律的研究长期处于若明若暗、似是而非的状态,不能形成公认的理论形态。许多写作学论著和教材,总是满足于对写作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写作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揭示,因而失去了科学的深度。这大概是写作学研究总体水平难以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写作行为规律的研究,无疑将成为现代写作学理论建树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写作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素质。从写作学的现代观念出发,对写作概念进行溯源,并描述它嬗变的轨迹,梳理“写作”的各种不同称谓,弄清现代“写作学”和传统“章观”、“作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写作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写作学的现代观念出发,对写作的名称和实际含义进行溯源,并简括出它们嬗变的形式,重点辨析现代“写作学”与传统“文章现”、“作文论”之间的内在延续性和发展超越性,廓清写作概念的歧义,为“写作”正名。  相似文献   

6.
一个必答而难解的热门话题 从事写作教学以及写作理论研究的人们,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奋斗,终于创建起一座宏伟壮观的现代写作学“希望大厦”。 人们喜欢用“古老而年轻”来介绍写作学。“古老”是因为写作理论研究历史悠久,源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学者,他不仅在语言学、修辞学等领域建树颇多,而且在写作学与写作教育方面亦造诣颇深。他在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一书“,堪称我国现代写作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福建师大潘新和语。本文引文均出自该书,以下不再加注)。陈望道先生在写作教学上最有影响、也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对建构现代写作教学体系的尝试。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多现象描述,少综合概括,基本上没有宏观意识。针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陈望道先生试图努力改变人们的“只是零碎掇拾的惯习”,而追求一种“有组织的风尚”,即努力把握文章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写作学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经过百余年建设,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与教学特征,但是在世界写作学谱系中的主体身份与特色并不十分鲜明,自觉构建中国写作学派是当前写作学界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写作学派是基于中国立场,以世界为背景研究中国写作现象,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为目的的学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其基本特征。写作的社会性、综合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特色的写作学派应确立起“大写作”观念,构建中国“大写作”学科体系;以“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建设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写作学术体系;基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大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现代性写作学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决定了自主的写作知识体系建设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建成真正的中国写作学派。  相似文献   

9.
写作规律是现代写作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现代写作学研究的专门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上解释写作活动,进而寻找到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但这一研究并非始于现代写作学.自“写作”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起,就开始了对写作规律的探究.《尚书》中的“诗言志”之说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三讲”“两练”和“教师下水”我是这样讲《写作》课的牛殿庆做为一名青年写作教师,七年来在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以及在对写作学研究新成果的大量吸收的过程中,还有对写作学界前人的实践成果的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认定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不能没有写作.21世纪更是如此.写作学理论工作者对“写作”的解释很多,界定“写作”的科学定义要从认识论和创造论两个方面来进行.笔者提出的写作定义是“写作是运用语言符号传达思想感情和其他信息的创造性制作”.写作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写作行为、写作规律、写作方法和写作成果的应用学科,在当代生活中更不可等闲视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写作工具快速发生变化,电脑写作正日益普及.人们不但要从思想性、社会性、艺术性的角度判断其价值,而且要从写作主体自身价值的对象化、文本的信息量和质,乃至主体与受体的关系、思维方式等新的角度来判断其价值.现代写作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湖州师专的“三、五、百”写作教学法.符合写作学和写作教学规律,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小学作文学以“写话”“习作”“习作”的三段论来概括小学作文学段,它是基于传统写作学思路发展起来的。随着创意写作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引进创意写作学视角,运用创意写作学理念,改进小学写作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改“作文”为“写作”,以重新设计学段思路,以“描述”“表述”“创作”三段论来概括小学写作学段,也许是一个可行的理论探讨抓手。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通行的写作教材,较之文革前有两个进步:一是突出了写作的实践性,以《写作教程》为代表提出了“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原则;二是突出了写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基础写作学》为代表提出了“双重转化”的规律。但是,文革前后的教材有一个相同点,即都由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常用文体几大块组成。《基础写作学》虽然提出了写作规律的命题,但并不完备,不能用此规律把几大块统帅起来,贯穿于全书之中。我认为写作规律的核心是:划出写作过程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实用写作课存在的问题董竞成常用文体写作,是写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大学实用写作”课,讲授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这是写作学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大学实用写作”课开设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难尽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写作教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很多同志积极进行探索写作教学规律的试验,一部部写作教材相继问世,还有一些同志正致力于“文章学”(或“写作学”)科学体系的建立。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应用写作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自然而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并日益体现出其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应用写作教学的应用性要求应用写作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写作学“只管讲不管写”的状况,使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内容真正学会写。因此,应用写作教学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实事求是,尊重写作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性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写作是科技与写作学产生的结晶。追溯写作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时至今日,写作学却显得力不从心了——无数写作对象正在呼唤写作学的光顾;尤其是作为人类社会中两大类科学中的自然科学,一直未受到写作者的垂青,这不免是巨大的缺憾。故有识之士认为,写作学“未能对自然科学的表述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予以研究,这就形成写作科学中的一个空白点,今天应予填补”。因此,科技写作学的诞生,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论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并对其生成转化机制进行研究,标志着现代写作学诸现象理解与把握的深层次化,亦即在宏观的维度上写作学研究已发生了由“认识——状态”到“认识——过程”的根本转变。从写作行为为切入点进而探讨与之相关的各种写作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应当说是拨开写作神秘迷雾求理性飞跃津梁的可喜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从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转向以写作行为过程为对象的动态研究,是现代写作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写作行为过程,能否用一个准确、简洁的“模型”予以理论概括,则更是人们尽心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迄今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学概论》中的观点,认为写作行为过程是“生活——大脑——文章”。第二种是刘锡庆在《基础写作学》中提出的“双重转化论”,他把写作行为过程的这一本质属性抽绎为“物——意——文”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