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高校档案馆作为数字人文学术实践的场所之一,其档案资源的组织利用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助力。借鉴开放档案倡议,探讨了高校开放档案的内涵、分类与价值,结合数字人文演进历程与核心特征,分析了高校档案馆如何满足数字人文研究不同层次需求,进而从资源采集、语义描述和知识展示三个层面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开放档案资源组织策略,并进一步从知识服务、协助育人、数字文创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开放档案资源的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人文在档案学领域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路径已经无法适应数字人文研究的需要。本文从主客体入手,梳理出在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变革趋势,而档案资源开发客体则显示出数字化的变革态势。在上述主客体双重变革的影响下,探究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利用新路径,即用户研究分析、反馈协作体系、档案资源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与档案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服务,为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数字叙事理论为档案服务提供人文和媒介视角的探索维度,为档案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多维途径。档案馆可引入数字叙事理论创新档案服务观念,参循数字叙事逻辑呈现档案资源,应用数字叙事工具优化档案利用服务,进而提升用户档案利用满意度,推动大众知识创新、公众人文素养培育等数字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尹良鑫 《山西档案》2023,(4):110-116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关乎乡村文化记忆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在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乡村档案资源开发挖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首先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生成逻辑入手,剖析了其建设的必然性与技术基础,随后分析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提出了建立数字仓储实现档案资源利用整合、融合数字理念调整档案文化建设观念、面向记忆传承重塑档案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构建协同联动治理机制革新档案治理模式等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新领域,从数字人文角度重新认识并思考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概念、理论、价值层面对档案资源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特殊性进行探讨,厘清包括以档案资源开发为核心、由档案机构主导、与档案相关三个类别的档案数字人文项目,同时阐述了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的界定与识别方法。最后,提出从参考工具、资源仓储、智力支持、成果呈现四个方面优化档案资源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楠 《兰台内外》2023,(3):13-15
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弥合的过程,其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相融合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推动人文历史类档案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丰富专题档案内容,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本文以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意蕴为切入点,发现数字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开发主体协同不够、开发技术应用薄弱、开发成果形式有限、开发内容延伸乏力等问题。从数据组织、价值挖掘和服务创新三个层面寻找突破口,为实现数字人文在档案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档案知识服务体现出档案资源形态演进和档案利用工作数字转型的时代特色。通过案例分析法对20个典型的多模态档案知识服务项目展开网络调研,从资源维、技术维、设计维、目标维4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归纳总结出多模态档案知识服务平台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取向,为提升档案开发利用水平和改善档案信息服务手段提供参考。分析发现:多模态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具有基于核心模态向外围延伸、由面向机器趋于面向人机、立足需求打通服务全流程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取向包括跨模态留存历史记录、多维度建构数字记忆、宽口径实现知识增值和分众式满足利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数字人文研究革新知识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驱动档案知识服务模式转型创新。通过分析8种典型历史档案数据库实践案例,归纳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呈现特征主要体现为档案数据的计算化、融合化与共享化,平台功能的关联化、可视化与沉浸化及参与形式的个性化、协作化与交互化三个方面。以数字人文研究需求为牵引,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基础层、保障层、应用层及交互层四个维度,以推动档案数据资源内容知识化、档案知识服务技术完善化、档案知识服务功能多样化与档案知识服务互动深度化,实现档案知识服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日益广泛而深刻的革新,本文将数字人文技术引入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中,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模式,更好地发挥数字人文的活化驱动作用,促进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助力我国工业记忆留存和工业精神传承。以数字人文为技术支撑,通过文献调研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借助半结构化访谈、内部文本资料收集获得17份质性数据文本,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文本进行编码与分析。最后聚焦档案资源、参与主体、活化利用方式、数字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要素,并深入分析各维度要素间的关系,探析形成“资源层”“管理层”“利用层”“技术层”四层结构,最终构建以资源层为基础、以管理层为核心、以利用层为目标、以技术层为保障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模式,以期为工业遗产档案资源重焕生机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创新开发利用呼吁3个转变:视角转换、路径转型、实践转向。本文首先提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应从记忆技术(关注存管)走向技术记忆(关注内容),实现视角的转换;进而基于技术记忆视角,分析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路径转型,表现在3个方面:档案开发从表征向深度复杂计算转型,档案利用从单一向高阶多维价值发现转型,关键技术应从分布离散应用向融合协同创新转型,最后探索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推动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1.
刘江霞 《档案学研究》2018,32(1):101-106
模拟音视频档案数字化后信息质量是否达到使用和长期存储的目的取决于音视频档案原件的质量、数字化采集各种设备和设施、数字化参数选择以及对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息修复、纠正和检查。为实现数字化过程中音视频档案质量控制,需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对影响音视频档案信息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开展信息质量评价,对音视频档案样本的选择、参数的设置、评价方法的确定等进行研究,以便于档案馆开展声像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华 《档案与建设》2021,(1):31-36,30
采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现状,然后采用主题分析法,重点分析学界关于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包括档案管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策略、数字人文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等,总结并归纳,进而从加大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力度、重视国外研究成果本土化与时代性探索、持续丰富研究方法与内容三方面对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冲击,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各行业的生产、工作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传统档案已经转变为网络数字化档案存储形式,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档案记录着学校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分析高校声像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着重分析声像档案的特点以及使用价值,以期为高校做好声像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人文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人文学科,推动了人文研究范式的升级与转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数字人文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也开始崭露头角,本文以"威尼斯时光机"项目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期望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key issues for digital archives and metadata in a network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o keep our community memory for the future. The paper is based primarily o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t by the author from his research activities on metadata and digital archives.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group on digital archives hosted by 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rom February 2011 to March 2012. The group discussed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in Japan, particularly at memory institutions.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of 11 March 2011 caused serious damag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Japan, especially the Pacific coastal regions. This disaste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iscussions of the group. The basic lesson that the author learned is that digital archives built on a robus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re essential for keeping our community memory safe for the future. Not only do the primary digital resources need to be properly maintained and preserved for the future but also secondary resources, metadata and meta-metadata. We need to use Linked Open Data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the usability of such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archives.  相似文献   

16.
数字档案馆较之传统档案馆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型服务,跨越时空限制满足用户利用档案的信息需求。基于用户体验视角,文章探究用户体验与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辩证互动关系,用户体验促进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优化,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知。通过现状调研,进而深入剖析我国数字档案馆服务理念有待提高、馆藏资源结构单一、交流反馈机制低效、服务平台亟需优化、用户隐私保护待提升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声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在线利用声像档案已经成为可能。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在声像档案在线利用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因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在线调查法,从平台、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分析、调研其声像档案在线利用情况,发现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声像档案在线利用具有平台专业、资源丰富、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等特点,以期对我国开展声像档案在线利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林林 《档案学研究》2015,29(3):105-110
构建数字档案馆安全保护技术体系,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应对新技术条件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挑战的需要。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维度,系统地构建数字档案馆安全保护技术体系,能有效保障和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