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用法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语义方面:“总”的语义特点是强调行为或状态的反复出现,不表示静态的无变化的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一直”与“总”在频度义上有相通的地方,这提供了两者在句中互换的基础。句法方面:“总”和“一直”在句法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总”和“一直”对VP的选择不同;“总”和“一直”对与之共现的时态成分的选择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3.
张苗苗 《学语文》2013,(3):64-65
在现代汉语中,“始终”和“一直”都能表示持续意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在表示持续意义时,“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始终”和“一直”虽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但用“始终”的句子并不是都可以用“一直”来替换,两者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蓝建 《教育史研究》2010,(1):55-58,69
Literacy在我国一直译为“扫盲”,而我们又一直将扫盲理解为识字,有时甚至直接将literacy译为“识字”、“识字教育”或“扫盲教育”。从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在探索literacy教育发展的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对literacy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变化充分体现着国际社会的教育公平与效率观。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艺术——爱的艺术。在教育事业中,我一直信奉“爱”,也一直用“爱”对待和感化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直’’与‘‘从来’’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两者所处句子的句式语义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一直”表示持续,“从来”表示历程;“一直”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空间的延伸或在时间上延续的描述,“从来”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一个历程中出现概率的陈述。  相似文献   

7.
“把一杯水无限次分割,最后是什么?”“有没有从小一直困惑你,一直让你思考的问题?”……在浙江大学首届“求是科学班”招新选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理科新生参加了这样的面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缘何而痛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校,几乎每介绍经验都必提杜郎口中学;每天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的人一直络绎不绝。询问参观者的感受,许多人连连表示“太震撼了”,“课,居然可以这样上”。杜郎口中学刮起的教育改革“旋风”使其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关于“杜郎口现象”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2010,(1):1-1
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长久不衰.但一直少有发表和交流的专门园地。《语文学习》一直追求与“生活外延”等宽的“语文外延”.这是至理名言.惜乎固守“普教”地盘.从未越“界”而行,恕我直言.是在“外延”上打了折扣的.  相似文献   

12.
二我们一直习惯于将“语文(言语作品)”两分为“道”与“文”、“义理”与“辞章”、“思想”与“语言”,现在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分之后,又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决定性作用。于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就一直需要“矫枉”,却又老是“过正”,语文课程教学就一直像“钟摆”。由于“语言的觉醒”,长时期的(泛)语文教学的“义理本位”让位于“语言本位”;因为政治的不断膨胀,“突出语言工具”又让位于“突出思想性”;大力拨乱反正的结果又是“语言本位”的“工具性”占上风,“八字宪法”将其…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正能量”一词开始流行,有人还提出“传递正能量,拒绝负能量”以及“爱一个能给你正能量的人”等口号。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正能量”只不过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名词,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交集。却未想到,原来自己一直身处负面能量场当中,  相似文献   

14.
王世杰 《云南教育》2009,(24):43-44
“减负提质”一直是教学中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减负”,又要“提质”,这是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把握不住分寸。如何才能“减负提质”,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统一?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探索与实践着。要实现“减负提质”,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家务保卫战     
在我们家,一直以来,家务活都是老妈全部包揽。我和老爸这两个叉“懒”又“惰”的家伙只是在闲来无事时,偶尔帮老妈一把。这不,一直任劳任怨的老妈终于在沉默中爆发,向我们爷俩“宣战”了,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场“家务保卫战”。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思想最终是归于佛家,还是归于儒家,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梁漱溟自称自己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同时又称自己“一直是持佛家的思想”,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所谓“一直持佛家的思想”,是他就自己的思想“折入佛家一路”后对佛家的信念终生未变而言的;而所谓“归宗儒家”,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直面人生现实寻求“方便”时的态度转换。因此可以说,亦佛亦儒,儒佛会通,始终是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察当代小说语言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对“一直”和“总是”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二者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可表示某种持续性。不同之处在于“总是”除了具有持续性之外,还有规律性发生的频度义、判断义。“一直”有表示空间上延伸的方向义。  相似文献   

18.
1940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写作一直遭受着处于主流地位的“工具文体”的严重制约.“新时期”文学突破“工具文体”的历史起点,并不是有学者所认为的“八五小说新潮”,而是“伤痕”、“反思”小说.这一突破,主要是通过“精英主体”的语言表达、“精英语言”的本体追求和“异语”的现代性录用等策略,从而建立“精英文体”的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小学分“快慢班”和“重点班”问题,一直是“老大难”,为什么难以纠正呢?人们感到苦恼。  相似文献   

20.
广州,一直被外来人奉为“扭钱”的天堂,也一直是外来者的寻梦之地。“生活在别处”,我们总期望另一种经验外的生活经历,当真的生活在别处时,我们才恍然,羁旅在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