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给图书馆学带来了因应信息事业变革、满足信息职业需求、拓展信息研究畛域、夯实信息教育基础等机缘,但也导致图书馆学面临学科定位、学科关系、学科导向、学科话语等方面的挑战。图书馆学应该在一级学科更名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保持学科战略定力、突显知识管理本质、坚守学科专业特质,积极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培植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的长效创新发展。参考文献35 。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大转型与传统学术大转型的近代时期,尽管校雠学学者群体蔚为大观、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且思想精髓承前启后,但其发展亦面临重道轻器弊端积重难返、西学东渐潮流摧枯拉朽和近代图书馆学强势冲击等诸多困境。随着传统校雠学的逐渐分化与急剧变革,图书馆学日渐扩张而承其主体,目录学日益敛缩而偏安一隅,其他文献类子学科亦各取所需而扬其思想。校雠学的近代境遇实际上是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也是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文献类学科群的显性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给图书馆学带来了因应信息事业变革、满足信息职业需求、拓展信息研究畛域、夯实信息教育基础等机缘,但也导致图书馆学面临学科定位、学科关系、学科导向、学科话语等方面的挑战。图书馆学应该在一级学科更名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保持学科战略定力、突显知识管理本质、坚守学科专业特质,积极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培植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的长效创新发展。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4.
将新世纪前十年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看作是前一时期学术的延续,认为在过去十年里,在学科性的辩护上,形成了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在科学性的辩护上,形成了"抽象图书馆学"、"知识集合论"和"可获得性论"为代表的理论解释体系;在职业性的辩护上,形成了以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制度图书馆学为核心的职业辩护话语体系。平复了由"图书馆危机"引发的图书馆人的精神骚动。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不仅依靠学界的自我塑造,而且需要社会的普遍认同。通过梳理《人民日报》等38家主流媒体自2000年至2020年关于图书馆学的报道,基于质性文本研究方法,构建了图书馆学学科形象表现维度体系。主流媒体语境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由直观印象、学科体系、学术建制、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学人影响等六大维度组成,展现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图书馆学界需要继续主动发声、突显学科价值、注意话语转化,推动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持续改良,促进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学人群体中,徐家麟是为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代表。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将世界最新的图书馆学理论引入中国,而且还充分体现在他积极尝试将之与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相结合。他所提出的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想,以及对图书馆学是一门什么样科学的思考,是站在世界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前沿的突出表现,也反映出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论文采用理论思辨法与文献研究法,探讨了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与理论创新的动因;考察了图书馆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成绩不足、理论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提出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图书馆学界应遵循立足本土、扩展视界与继往开来的原则,结合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重新定义或审视图书馆的性质与其服务内容及对象,以图书学、阅读推广活动、数字人文、后现代图书馆学等作为新的理论生长点,思考图书馆数字化的所长与所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不仅出现了西方望尘莫及的图书馆事业,而且诞生了西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图书馆学(校雠学说)。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新式图书馆逐步创建、外来文化不断输入与西学东渐持续发展,传统校雠学说在欧美图书馆学激荡下终于演进为初具近代学科特征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古代校雠学说的近代化过程既普及了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方法、服务理念与教育观念,又形成了西式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专业教育与学术平台。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目标是建立"大众的图书馆学"、"科学的图书馆学"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其经验与启示则是坚持本土化、融入世界化与拓展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刘琼  周云峰  刘桂锋 《图书馆》2023,(1):12-19+50
文章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研究,以期充实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为中国学术话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深度剖析我国图书馆学的新时代特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学国际话语权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和话语效果,研究发现中国图书馆学国际话语权的话语主体包括科研机构、业务机构、期刊媒体、学者、各层级的学会及工作委员会;内容要素包括学术建树与实践成就、历史传承与创新拓展;话语平台包括学术媒体、社会媒体;受众感知包括输出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2015—2020年,"双一流"建设在专业教育、学术研究、学科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给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科基地的完善促使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渐趋完备.学术共同体、学术领域、学术规范、学术产出的繁荣保障着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学科内国际对话、学科群交流整合、跨学科交叉融合等加强了图书馆学学科交流的密切程度.引领事业发展方向、开展多元社会培训、提供智库决策支持等体现出图书馆学社会服务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校雠学,其实质就是以治书治学为学术核心、以释道明道为价值取向、以教化育人为社会功用的古代图书馆学.学术传承与西学东渐的综合作用震荡着校雠学的学科根基,开启了中西兼收、稽古振今的近代图书馆学发展路向,最终确定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全新范式,即以"求知"为根本的学科遵循,以"机构"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以"致用"为旨归的价值取向,以"育人"为目标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谱系学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话语有三大族系,即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人文图书馆学以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制度图书馆学则以现实主义价值观为其话语特征。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馆学学术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由中国传统藏书理念与西方现代思潮两者碰撞融合而成,传统图书馆学与现代图书馆学理念也因此成为中国图书馆学的两大源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并与中国图书馆学科所面临的整体困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尽管信息技术使传统图书馆学的应用属性有所弱化,但是传统图书馆学在当今时代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来说,唯有秉承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理念,才有可能真正地走上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综述性现象,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学术反思,对建立向向21世纪图书馆馆学学科体系的时代呼唤,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发展与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等问题的讨论,概述了1996-2000年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呈出出的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的这一历史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1912-1937年间的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北京(北平)、武汉与南京三大地域中心。北京(北平)从一开始便成为图书馆学界力量联合的中心,引领近代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潮流与方向。武汉则因为以培养图书馆人才为职志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成为图书馆学界的教育中心。首都南移之后,南京则逐渐成为了图书馆学界与官方联络的政治中心。三大地域中心的合作与分歧,对民国图书馆学的学术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使命。本文的目的是对图情档“三大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加以解析,以便支撑我国的图情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方法/过程]本文在对图情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结合2021年度图情档学术热点,对图情档“三大体系”建设趋向进行了前瞻瞭望。[结果/结论]本文认为,图情档学科体系建设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福祉,不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图情档学术体系建设应当遵循由实用性、工具性走向理论化、本质化的逻辑,通过理论的发展引导图情档职业实践的深化;图情档话语体系建设应适度回归传统话语基础,发展新的、有竞争力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诞生、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要素说”的提出以及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概况,并从社会背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解体、国外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士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脉搏和走向体现出两类价值取向: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比较两者得知,前者旨在保证所构建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的合法性,但不能作为最大价值取向。在当今学术命运共同体时代,后者旨在探寻实践归宿,具有实践意义,相关问题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界着力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有许多公信力强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在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学术主流媒体上"出场",成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标识性学术产物。考察这些"榜样"的"出场史",深入探索其与时俱进的逻辑,我们得到基于社会逻辑价值取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应发扬光大的实现路径:注重固有"基因"的新时代表述;注重关键词的提炼和标示性符号的构建。分析不足后得到启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可行与强化路径为,加强主体意识,倾听社会有关图书馆事业的声音,努力把学术话语转化成政策话语。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1979-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与述评,将这三十多年的研究进程划分并总结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学术思想解放阶段;1991-2000年: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在对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析,为今后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