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勇 《军事记者》2005,(5):21-22
入伍10年,我从在《解放军报》上第一篇“豆腐块”出炉,已有上千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面世了,并捧回了20多个不同的奖杯。也因为《解放军报》,使我从一名列兵成长为连职军官,并立过了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是《解放军报》给了我进取的信心与力量,是《解放军报》才使我有了今天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军人妻子。曾几何时.我对我那口子很不理解。他是《解放军报》的一位作,更是《解放军报》的一位忠实读。他对《解放军报》的感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成天没完没了地翻、没完没了地剪《解放军报》,枕头边、书柜里、餐桌旁,随处可见报纸,有时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抱着《解放军报》啃个不停。为此,我没少和他闹意见。  相似文献   

3.
失败是成功之母。确实是这样的,自从我走上新闻报道工作岗位后,曾经写过上千篇作品,发表了300多篇稿件,但是在《解放军报》上还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为了提高自己,我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第十四期新闻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4.
江记君 《军事记者》2011,(12):62-63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本人一直喜欢结合工作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和研究探讨一些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小东西。这些写作的实践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它让我思路更清晰,思维更严谨.思想更成熟.让我尝到了甜头。近年来,陆续有152篇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学术》与《部队管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就要问世了。在该书编纂过程中,编者要我为该书的出版写几句话,我觉得责无旁贷,便应允了。未动笔时,我觉得充实;及至动笔,却有些茫然:我应该说些什么,又该从何谈起呢?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是一套  相似文献   

6.
武警牡丹江市支队政治处主任崔刚 ,十分关心和支持新闻报道工作 ,被官兵们称为报道员的贴心人。当战士期间 ,他先后有268篇(条)稿件被《解放军报》等刊用。当了领导后 ,他对报道工作十分关心。团里每年定期举办2—3次的报道骨干培训班 ,每次他都要亲自编写教案、担任教员。崔主任不仅关心支队报道组的整体建设 ,更关心每一名报道员的成长进步。去年年初 ,战士报道员小卫写了一篇《要加强新兵下连队后的管理》的问题稿在《解放军报》刊发后 ,引起了少数主抓教育干部的不满 ,并说些冷言冷语的话 ,使这位刚“出道”的报道员情绪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箭,转眼间解放军报第十二届新闻函授即将结束。作为本届函授学员,回想起这近一年的学习历程,心绪难平,真舍不得说“再见”。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参加函授前,我曾多次向媒体投稿,均无奏效。参加函授后,在指导老师的热心辅导下,我已在《解放军报》上稿1篇、《军事记者》2篇、其他媒体20余篇,使我再次激发了写稿的热情,信心倍增,干劲更足。“熊建同志:你好!今编发你一稿,拟发11日军报,寄上大样剪贴,存念。祝学习进步!”这是马厚寅老师于3月7日给我写的亲笔信。捧读来信,令我感动不已。马老师为了一名素昧平生的学员来…  相似文献   

8.
10年前,我写的言论《脑子笨更应刻苦学习》,被《解放军报》评为优秀文章.从此,我写言论的兴趣愈加浓厚,不少言论被中央、省、市报纸和电台、电视台采用,至今已发表500来篇,有的还获了奖.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我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试着写了一些短新闻,先后在中央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前卫报》等省级以上报刊、电台刊用各类稿件150多篇,其中有三  相似文献   

10.
我坐在电脑前轻轻敲打着键盘,宛如叩开心扉一般,往事在我胸中掀起阵阵难以平静的波澜。参军到部队后,当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军报》,便喜欢上了这份离我最近的报纸。看到报上的文章有不少是写我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所以也给了我一种写稿的冲动和勇气。从1987年开始,我便提笔给《解放军报》写稿,怎奈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写作时靠的是照葫芦画瓢,所以,投进邮箱的稿件一篇篇如石沉大海。尽管如此,那时每天一份的《解放军报》我都嫌来得太迟,每到一份我都会迫不及待从头看到尾,希望能找到有我自己名字的文章。然而,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但我没有停笔…  相似文献   

11.
最近重读胡乔木同志发在1946年9月27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那篇短文《短些,再短些!》,颇有感触。把新闻写得短一些,新闻界叫了多少年了,为此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13.
孟荣 《军事记者》2009,(7):68-68
我是广西军区后勤部的一名士官报道员。入伍10年来,我凭着对新闻工作的挚爱,坚持在新闻路上辛勤耕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稿件500余篇(幅),在《战士报》、《广西日报》等省部级报刊发表稿件1800余篇(幅),  相似文献   

14.
卢子博 《图书馆》1991,(6):52-53,43
我在1981年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读者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的探讨》,另一篇题为《“双组类号制”方案初探》。写这两篇文章的背景是1980年《中图法》二版问世后,许多馆面临着改编问题,我本人所在的馆当时有二十万册藏书原使用的是《中小型图书分类表》,也急待改编,大量的改书改卡,使得图书改编工作困难重重。面对着图书改编的现实,我一直思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编辑让我挑选几幅新创作的国画给杂志做插页,并命我为此写一篇短文。我把短文的标题定为《我画"新逸格"》。 何谓"逸格"?  相似文献   

16.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7.
周鹏 《军事记者》2011,(6):63-63
4月12日早上,连队通信员刚拿到11日的《解放军报》就兴奋地嚷嚷:"快来看啊,咱连的周鹏在《解放军报》上稿子了!"顿时,许多战友围了过来。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也曾多次向军报投过稿,却一直未能“露脸”。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激动不已。接过报纸一看。一篇标题为《红军乡的红色传说》的稿件,署名为周鹏,和我的名字一字不差。我立即明白,这是遇上同名作者了。  相似文献   

18.
史有龙 《军事记者》2008,(11):62-62
到2005年,我从戎笔耕已整整43个春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台等400多家媒体用稿5000多篇。前不久,记叙我新闻路程的《流金岁月》一书出版发行,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国记者协会原主席邵华泽题写了书名,有不少军地通讯员让我介绍写新闻的经验,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谈谈我摸着石头过河采写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20.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拜读了陈昕等著《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的清样。 1983年,在第一届全国出版年会上,我发表了《出版物的特殊性》。这篇文章的副题是《出版经济学绪论》。顾名思义,我是打算写一本出版经济学的。此后,我虽然发表了几篇有关出版经济学的文章,但由于主观上缺乏进取,客观上事务太多,至今仍然拿不出一本《出版经济学》。看到《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深感本书的研究课题与本人志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