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符对规则的颠覆解构使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无坐标空间。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 ,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从解构到重建是语符从外在层面的颠覆错位转化为内在层面的平衡协调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又意味着语符编码者与解码者的链接 ,而构筑这一链接的是语境。语符的解构是在多维语境层面下的颠覆错位 ,它的重建得力于对语境各因素的整合重组。交际双方由此共同完成了从语符意义到意味转化的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2.
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课程统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  相似文献   

3.
成熟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瓶颈的根源在于其“稳定性”,撼动这种“稳定性”的支点在于课程选择.对教师而言,课程选择是一种立场、一种权利和一种意识.课程选择对成熟教师而言意味着颠覆和重建,意味着责任和勇气,意味着新的发展.从课程选择的内在结构来看,课程选择包括:指向价值的期望、重构知识的考虑和更新角色的能力.促进成熟教师课程选择的专业学习可从以下维度展开:深度反思与价值导向、体验学习与知识重构、行动研究与角色更新.  相似文献   

4.
30年代的沈从文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想:“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并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不断努力进行新经典的重造,探索重建健康完善的人生的可能。在其30年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边城》中,沈从文将他的经典的营造推到极致,建构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桃源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这个桃源世界却悲剧频仍,沈从文梦断边城。  相似文献   

5.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校本研修,对校长意味着管理方式与领导方式的改进,对教师意味着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发展意味着文化重建。那么,校本研修对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7.
师: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有什么含义呢?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他希望这个小城能像这个边一样,有重建民族品格和民族灵魂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理想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8.
黄海玲 《考试周刊》2013,(31):57-58
<正>一、案例背景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微论点     
《今日教育》2015,(3):6
钟启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与课题"学习环境"在教育学中是指影响儿童学习的场景性、背景性的要因。"学习环境设计"意味着一系列颠覆"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的行动课题。颠覆知识掌握的价值——从"知识垄断"走向"知识分享"。学校中的课堂学习应当关注如何借助社会性的知识分享、观点碰撞,最后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多元化、深化理解并生成相应的知识结构。颠覆学科教育的目标序列——从"知识中心"走向"儿童发展"。学习环境设计至少应聚焦七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1.
作为权威话语的儒家思想,不仅在《水浒》中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印记,并还以君臣、父子这一整套纲常秩序建构起小说的重要思想根基,具体表现为“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夫权至上”三方面。而在执着认同之余,小说对儒学也进行了大胆质疑及至无情颠覆。但这种反叛与颠覆,并不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与交接,而总是表现为理性与暧昧、庄重与谐谑、儒雅与痞俗——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抗衡。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与空间叙事元素在构建《边城》牧歌特质中作用举足轻重。沈从文对《边城》时空元素的处理为茶峒边城成为"世外桃源"提供了可能性,在独特的时空作用之下,《边城》"乐园图式"的框架得以搭建并汇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桃花源"的母题,同时,其时空结构也蕴含了"挽歌"存在的必然性,体现出边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寄托了作者对于爱和美的理解。湘西明净秀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性、纯沽的爱情在经过沈先生十几年回忆的酝酿发酵,由他灵动的笔娓娓道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美。教授这篇课文时,文中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祖孙之情手足之情纯朴之爱,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到。往探处讲边城人内心的孤寂、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民族道德的重建等,学生也能接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翠翠是《边城》中塑造的贯穿全文始终的主人公,是沈从文所提供的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是作者供奉在“希腊神庙中最美丽的女神”。作者通过她独特的个性塑造,寄寓了他重建美好人性的希翼,重铸民族美好品德的厚望。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党刊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新媒体的介入,意味着传播秩序的颠覆,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挤压。但是,新媒体也带来了新的传播空间。党刊对自身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办好主刊,在内容、形式上,必须准确定位、果断改革;在发行上,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开拓。  相似文献   

17.
《边城》的阅读过程体现为对一个不完整句子的追寻、建构与完成。《边城》不完整谓语结构的内部冲突揭橥了《边城》文本的深层意蕴,一种现代社会人性与道德理性对自然人性的压抑,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和现代人性交往的深刻紧张。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已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重建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意味着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一种质的变化。而要重建课堂教学,不但涉及到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还要涉及操作技术层面的变革,其中教师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即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重建是关键。下面就此谈点粗浅认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把课堂变成充分展现教师教育智慧的场所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想的体现。现用生态解读方法去剖析《边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