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现实的差异性和政策的偏向性引发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审视教师流动现状,从宏观视角构建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已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现实的差异性和政策的偏向性引发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审视教师流动现状,从宏观视角构建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已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城乡、校际不均衡的现象,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是消除不均衡现象的重要举措.日韩两国有着规范的教师流动制度,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可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通过保障流动教师的待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教师流动的评价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流动制度,推动城乡、校际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社会范围内无序的教师自由流动引发师资配置不均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引起教师无序流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和合适的教师流动制度。针对县域范围内的情况,构建合理而有序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在县域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师资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我国区域与城乡教育均衡和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现,西方教师流动往往建立在人力市场供求关系、内部人力市场和人力资本等理论基础上;各国政府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激励举措以项目的形式来推动教师流动;教师个人、机构及政策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流动的效果。这些为我国建构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框架、指导原则与阶段性目标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教育也逐步完善。非洲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导致大量教师频繁流动。非洲中小学教师流动表现出教师选择流动地域为邻国、教师身份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层活跃于30至50岁等特征。自我实现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全球化浪潮、政治局面不稳定或国家教师流动政策出台等是非洲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教师流动是缩小师资队伍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小学教师政策性流动存在比例较低,覆盖面窄,以单向流动为主,交流时间短,选择政策性流动教师不考虑流入学校的需要等问题。从教师管理制度的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政策性流动的最初定位主要限于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单向支持,现行教师管理体制中教师是"单位人"而不是"系统人",教师政策性流动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教师聘任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应打破教师校籍管理模式,严格执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建立全员参与的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建立交流教师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在各个学校要平衡配置.中小学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资源,更应平衡配置.中小学教师的城乡交流是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实效性还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城乡在教育等方面条件差异过大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对教师城乡交流认识不到位,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市场机制对教育领域的过分渗透;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关系到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在探索实行教师流动制度的过程中,当前存在的内外矛盾急需得到及时化解。日本在20世纪建立的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因具有政策一致性、政府主导性、流动多向性、操作公开性、流动义务性等特色,为我们从教育公平视野下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考,即:化解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外部问题、完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统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教育统筹是城乡统筹的重中之重,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统筹是城乡教育统筹的必然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倒挂"现象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亟待统筹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必须确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设置中小学教师流动编制、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从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师资力量不均衡配置是制约教育公平的关键点,而教师流动是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均衡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流动。立足于石河子学区集团化管理下的教师流动现状,探寻教师被动流动原因,并提出构建合理学区间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向,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低下,对实施课程改革、落实其目标有很多的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存在很多非专业化因素。“校本行动研究”能有效地解决过往教师培训模式中的多种非专业化因素、应该成为在职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主要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让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又好又快,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质,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重点放在提高其学习力、研究力和执教力上。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教师资源的聚集与短缺、优质教师资源与低水平教师资源的过度集中、优质教师资源的单向流动等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面临困境。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经济的,也有制度与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为此,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及扶持薄弱学校,就成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属于单向的流动,具有不合理性。此种流动导致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生源流失严重,进而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存危机。此种情况的产生是教师获取的薪酬与工作环境的差别,教育资源没有均匀配置的映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如果想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村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师的薪酬、待遇以及工作环境。政府也从宏观的角度来调控教师流动,使教师流动更加规范,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师资力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师资均衡配置是指对教师所进行的合理分配和安置,它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梳理,阐述了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精英主义取向"和"城市取向";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主要路径——政府行政干预下的教师交流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师资均衡配置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行政流动与市场流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社会服从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8.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师资队伍属于软资源。软资源强才能恒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教师定期流动制"作为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一种重要操作模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但是不少参与流动的教师忧心忡忡,人"流"心不"留"。破解这一困局,营造教师流动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为了促进同一区域内(一市、一县范围内)校际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实施我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要做到:制订相关政策与法规,保证教师流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施“同级同工同酬”政策,规范工资外收入,适当提高流向偏贫地区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将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实施与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宣传和精神鼓励,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通过实施跨区域多样化流动形式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模式,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在配套保障机制下保证了其流动模式的长效性和持续性。这一模式使教育需求点与供给点得到一致性对接,实现了区域间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更新,并抑制了"择校"现象的升级蔓延。实证分析证明,这一模式对师资资源均衡配置具有正面效应。同时,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实践也面临着强制性有余、鼓励性不足,学校、行政部门与教师目标不一致,利益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