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总编,我又一次流着泪给您写信了。第一次流着泪写信是因为我无法生活下去了,而这次流泪,是因为我太激动了……” 这是我们近日在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孙楼村见到刘洪娟时,她让我们给《沧州日报》总编辑张法治同志捎来的信。而且,她特意请求我们要登在报纸上,以对张总编及所有关心她家的人表  相似文献   

2.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3.
互动的假象     
李强 《视听界》2009,(6):119-119
曾经做过DJ的惠子带着新写的小说回南京做宣传,几乎上遍了南京的电台节目,见到了每家报纸的娱乐记者,互联网上频繁曝光,几家书店轮番签售。一波宣传下来,终于有机会和老同事见面,面色灰败,气若游丝。我笑:“知道范冰冰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她答:“聊以安慰的是,我上一档深夜聊天节目时,热线电话打爆了,无数的听众要跟我说话,说我当年的夜间节目是他们的指路明灯。”我止住了她:“别自我催眠。”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7日,改版后的北京日报在第15版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长篇通讯《永远的刘胡兰》。不知不觉中,一行清泪流过我的脸颊——在报纸越来越厚,新鲜事越来越多的今天,你能从那些卖得火爆的报纸上读到过多少感动呢?又有几家媒体愿意用这么大的篇幅去追忆一个真正感天动地的英雄呢?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8.
见到胡军之前,我已经领略了她那忙碌与紧张的节奏。电话听筒里的胡军也是干净利落的,恰如我见到的她本人:短发,合体套装,瘦削中透出成熟的韵味。这就是在《小小世界》里和多嘴鹦鹉、草蜢博士一起又笑又唱的胡军“姐姐”。每周六下午3∶30到4∶00,胡军“姐姐”...  相似文献   

9.
第一张照片上的她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柴静,第二张照片上的她则有点像网上狂秀自己的著名"自恋狂"--"芙蓉姐姐";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着一身黑色长裙,高高的身材,面容略显憔悴,使人难以感觉到一位少女本该具有的矜持,又无法和成熟女性的成熟稳重联系在一起;又一次见到她时,她换成了一身洁白的纱裙,自然的容光在亮色的映衬下,整个人似乎一下多了几分活力和热情.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报业版图上,新民晚报无疑是一盏航标灯,几乎没有哪个吃报纸饭的人不关注她、学习她、乃至仰望她。尤其像我这样的年轻从业者,更是从她的版面上汲取着丰富而实用的营养。我当时非常迷恋杂文,而新民  相似文献   

11.
赵蘅 《中国档案》2006,(5):68-68
1956年,高等教育部终于批准我母亲可以带上我和小弟出国讲学。这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到上海小住,看朋友,也置办点行装。母亲又能见到被我们小辈叫做陈阿姨的萧珊(学名陈蕴珍)了。母亲说她认识陈阿姨,还是通过巴金在信上介绍的。那时我还不了解,这位开朗的陈阿姨在中学时就参加过学生运动,并被校方开除过。后来她上了西南联大,和我母亲成了同学,也成了好友。  相似文献   

12.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13.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犹豫,她说:“你能给我订一份《生活报》吗?为这事儿,我在家想了一整天,真是不好意思!”听了这话。我没有犹豫,对着电话大声说:“行!没问题!”其实,我没有权利随便送人全年的报纸,只能自撺腰包给她订一份。可我觉得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人就是商景超大娘。  相似文献   

15.
在机场的咖啡厅,又见到了昕。上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我是在后台采访的时候见到昕和沁的。那天是那场大型歌舞剧的最后一次试演,听和沁都在后台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7.
爱的劳役     
爱的劳役伊人我想,知悉她的人,也许是很少的。她叫约翰娜。一八八九年晚春,嫁给提奥,做了画商的妻子。正是在这时候,她丈夫的哥哥,文梦特·凡高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一年后,她才初次见到凡高,见到这位为献身艺术而发疯的画家。凡高在提奥家小住了几天,就离别...  相似文献   

18.
您见过无人售报的报点吗?在北京城郊清河镇小营两路路北的安宁庄公交车站旁就有这样一个报摊。半年下来,报摊运营正常,报纸与钱数都能对得上。摊主程丽霞女上连连称赞:“北京人素质真高!”程女士告诉记者:“我刚开始在安宁庄车站附近卖报时,只是拿着报纸在路边兜售,收入很有限,想多设几个点,人手又不够,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报摊设立初期,效果并不好。因为担  相似文献   

19.
去年8月份,为了让青岛市区的读者能看到当日的齐鲁晚报,齐鲁晚报在省内率先实现了远距离传版印刷,使岛城人又新添了一种风味独特的精神晚餐。这期间,我正在青岛采访,配台版面抓写新闻,每天早出晚归,忙得不亦乐乎。一天,有位朋友托我给他亲戚留100份报纸准备卖。到了晚上我回到住所一看,100份当天的齐鲁晚报却放在那里没动,原来我那位朋友临时出发,忘记告诉他亲戚了。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恰巧大众日报社群工部的任迪、老刘还有济南的小邹来青岛出发和我住在一起。我便鼓动任迪、小邹和我一块去卖报纸。没想到任迪和小邹都很乐意帮  相似文献   

20.
眼下,正值报刊发行大战如火如荼。我们的报纸占多大市场份额?读者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报社决定把编辑记者“撒”出去,卖一期晚报,搞一次“火力侦察”。作为报社领导之一的我,也品尝了当“老报童”的滋味。我领了20份《襄樊晚报》,到襄樊西城5个卖报点叫卖。那天下午3点左右,我到襄城鼓楼商场门前叫卖。因没5分钱找,我只收4角钱卖出去一份《襄樊晚报》。一位80多岁的白发老奶奶见我这干部模样,指着我厉声问道:“你一月几百元工资也卖报,抢我的生意呀!?”我连忙上前解释,并询问她卖《襄樊晚报》的情况。她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报纸来得晚,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到,有时第二天上午到,一天只卖十多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