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欧智华 《现代英语》2023,(23):117-119
文章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分析辜鸿铭《中庸》的英译本,对《中庸》的英译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关注态度资源、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这些维度在辜鸿铭译本中的体现,揭示了辜鸿铭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读者更加接近和理解,为翻译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翻译是一种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按照既定的交际目的在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之间建立交际。接着文章讨论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介入。作者从审美取向、政治介入和文化定式的角度来论证翻译不仅是语言翻译,更多的是文化迁移。且在翻译过程中,“目标文化包容性越强,译文就越要接近源语文化:目标文化排它性越强,译文就越要接近目标文化”。最后,作者为解决翻译(尤其中英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以采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指出了柯南.道尔姓名翻译混乱的现象,简要地介绍了清末至今《福尔摩斯探案集》在中国翻译的情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三个探案故事的三个中译本的比较,发现了各个译本翻译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热词的考察和分析,提出在把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翻译成英语时,应该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采用异化的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从而使中国文化尽快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的一员。同时具体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中国英语社会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琨双 《海外英语》2011,(15):160-161
该文通过对《左传》英译本的分析,列举了一些富含中国历史文化意蕴的翻译要点,主要探讨了如何将中国历史典籍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象征意义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文化传真"为基本翻译原则来充分地传递文化意蕴,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94):25-26
在当今学术界,关于中国菜谱翻译策略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菜名的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文化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哪一个更适合中国菜谱翻译。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国饮食文化、菜名的特点分析,从文化角度提出菜谱翻译应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的论点,同时提出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到菜谱翻译中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8.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一个趋美的过程,对翻译审美的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中文化内容的再现效果,进而影响受众对译文中文化内容的审美体验,最终影响到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构建,因此翻译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重构有很强的指导性。以翻译美学为指导,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通过美化的语言、美好的意象和积极的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探析译者对影视译本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翻译审美构建,旨在推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翻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重构。  相似文献   

9.
2013年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翻译内容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给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了探究四六级翻译测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相互关系,现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翻译困境为突破口,深入分析和研究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反拨作用。通过分析可见,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个性,文化差异和不对应构成了文化空缺,对翻译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俄汉语言各有其特点,在诗歌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化空缺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分析文化空缺的形成以及分类,并总结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特征,对俄语翻译的工作提供了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2.
典故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因此在典故翻译中势必会遇到文化移植障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典故的来源及其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本文着重从英语典故汉译的角度,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这种文化差异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含人名典故文化信息丰富,英译时在理论及实践上有过度归化或过度异化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本文以交往理性为理论指导,以含人名典故为研究对象,提出含人名典故英译应强调文化保真,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以音译、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对促进中华文化和英语文化平等的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直译、套译和意译三种具体方法来论述中西典故习语在翻译中的运用 ,认为除了对语言本身方面之外 ,更要着重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 ,使典故习语的翻译更具对等性  相似文献   

15.
归化与异化是跨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采用归化译作应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异化也可通过直译和音译实现译文的通顺易懂。译者在外宣翻译中扬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有利于在对外宣传中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典故是千百年来民族集体智慧之结晶、悠久文化之瑰宝。典故根据不同的来源主要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典故三大类。文化是典故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典故是文化的载体和精髓,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翻译《红楼梦》中的典故时不应仅仅实现来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字、词、句形式上的对等转换,更应该尽可能再现典故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意译加注以及增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维 《培训与研究》2010,27(3):132-134
古典名著《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就运用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学及社会知识,意义隐讳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其内在的隐含意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英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目的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目的论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可以引导读者来分析和理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译者是如何跨越金陵判词中典故英译时存在的障碍的。  相似文献   

18.
从商业角度讲,商标是商业宣传的载体,能提升产品商业价值。从翻译学角度而言,商标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随着中外产品交流日益增多,商品商标的翻译不可避免受到重视。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分析影响英文商标汉译的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提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和提高等建议,以期实现中西合璧的商标翻译。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习语,也构成了习语翻译上的障碍。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等值翻译理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翻译的等值。  相似文献   

20.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视角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英译典故、历史人物、民俗文化以及修辞格等方面渗透、融入、运用跨文化视角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