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简单介绍了媒介生态学学科起源后,对“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两个概念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差异折射了中西方学者对媒介生态学学科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视角,只有从两种不同“媒介生态”之间联系和互动的角度,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媒介生态学。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存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从概念到延伸理论常常被混淆应用的研究乱象.我国与北美Media Ecology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研究,有以何道宽、崔保国和邵培仁为主要代表的三种研究,且这三种研究属于不同的传播学派.乱象的产生与国内对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存有争议及对我国三种研究的定名有关.以何道宽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北美Media Ecology 一致,崔保国和邵培仁各自的“媒介生态学”与Media Ecology 不同,其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定名,并厘清相关研究的关系,有利于传播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指出造成台湾报纸“苹果化”的原因。认为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文明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媒介事件作为新闻传播实践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在今天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同时也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由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角度对媒介事件加以重新界定及分析,以期澄清诸多争议与模糊认识,更好地促进“媒介事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自诞生起便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议和误解,大部分争议将这一概念视为分类标准,没能在麦氏的理论脉络中进行贯通式的思考,因而流于表面和片面。通过勾连“冷热媒介论”与麦氏的不同学术片段,本文发现这一观点蕴含了“将媒介视为背景”而不强调“媒介作为外观”的深层意蕴。作为“背景”的媒介观远远超前于传统的工具论媒介观并因此引发争议。从当下媒介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背景”的媒介观强调了作为环境的媒介,却忽略了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交转与调节,因而受到居间性媒介观的挑战。媒介的居间性和背景性之争显示了当代媒介理论快速的理论扩张所带来的学术认同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戴文红 《新闻界》2007,(3):47-48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1.
卢媛 《新闻世界》2014,(12):206-207
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对都市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婚恋观的变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买房”与“结婚”之间的矛盾,来分析和考察大众媒介对都市婚恋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媒介生态学"从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本论点出发,构建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研究模型。这对于探索新兴的媒介现象很有意义。"人肉搜索"便是这样一种媒介现象。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人肉搜索"体系的各组成因子及该体系的两重性定位,并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学界中,为了简明起见,一般将西方传播学思想分为两大学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又一种传播思想不断的引入与介绍,区别于传统媒介思想的“第三学派”——媒介生态学开始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杨继英 《传媒》2021,(2):57-59
媒介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概念,强调的是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而这与媒介生态学存在本质共通.就现状来讲,我国从信息生产、媒介形态到媒介使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媒介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媒介生态学则为媒介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支撑,主张在理解把握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媒介和社会达成和谐共同体.美国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发源地,在媒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重点对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美国媒介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洁玉  蔡丽梦 《今传媒》2010,18(10):57-58,61
本文拟用传播生态学的观点对CNTV的媒介生态位进行分析,展示其媒介融合策略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积极思索。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金山 《东南传播》2010,(1):25-27
“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曦珍  楚雪  胡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3-33,108,109
随媒介技术的进化演进而来的传播信道,始终处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从不断演进的传播信道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传播形式大体归纳为道路传播、纸路传播和电路传播,与此相对应的媒介形态就有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同时,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既暗含着不断演变的媒介时空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传播和媒介的含义逐渐被狭义化的必然之势。因此,本文将以传播信道演进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并批判地运用麦克卢汉主义的唯技术史观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辩证关系、梳理三种传播形式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学角度对传播学和媒介学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邵培仁基于中国媒介生态研究现状所定义的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本文将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分析央视《梦想合唱团》节目电视公益传播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