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帝国主义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937午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政策。英、法帝国主义在这年9月,为了保护自己、唆使德国法西斯东侵苏联,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接着。他们怀着同样的目的,为保持他们在中  相似文献   

2.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看下面一道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策略的产物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时间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答案选A,我认为D项更加不正确。理由如下:一、“纵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它很明显地带有“主观上希望发生”的故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绥靖政策的内容,中国学者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丢…  相似文献   

4.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这里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938年广州、武汉等地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停止战略进攻势头的日本为了尽早从中国战场脱身,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方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  相似文献   

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该体系的形成,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幕尼黑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国际局势并未因此缓和,相反地,从1939年开始,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当时欧洲存在着三种力量:正在策划和发动大战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社会主义苏联。围绕这三种力量的角逐,出现了纵横捭阖、扑朔迷离的三角双边外交谈判,即英法与苏联的莫斯科谈判,英德秘密谈判和苏德谈判的复杂局面。这种三角双边关系构成了二战前夕国际关系的基本纽结。科学地分析三角双边外交谈判,正确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17-1941年苏联的外交政策共有三次调整。20年代格奥尔基.契切林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打破孤立状态,使苏联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稳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30年代马克西姆.李维诺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法西斯集团的威胁。从1938年9月到1941年6月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终止与英法波等国的谈判,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 1.根据教材内容编制的图示线索纲要,随教学过程逐步显示。(见上图) 2.配合教材编制的单项图表 (1)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百分比及名次 (2)英法德美瓜分殖民地简表 (3)德奥英法俄五国军费支出 (4)德英法俄四国常备军人数 (5)英德两国海军竞赛 (6)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成员国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主义的世界战略。但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跟着苏联的外交策略变化,降下了反法西斯旗帜,要求各国党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即同时反对英法和反击纳粹德国。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损害了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脱离群众,其威信和影响也一落千丈。共产国际世界战略之所以随苏联外交策略变化,原因有二:一是共产国际在理论上把苏俄事业等同于共产国际事业,二是苏联党长期以来在共产国际中形成了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延缓了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的抗战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且,中国人民的抗战也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抗德战争和英法美的对德、日战争。  相似文献   

13.
“何梅协定”,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5年6——7月秘密达成的卖国协定。它是继《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个严重步骤,是蒋介石投降卖国的又一例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盘计划中,吞并华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一次大撤退: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40万人向法国北部的敦克尔刻海港撤退,丢掉了全部辎重,约34万人得以生还.一条防线:马奇诺防线.法国为抵御德国入侵,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其北部与比利时接界处修筑起来的防线,但最终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两个阴谋.战前显露出的阴谋有:慕尼黑阴谋和英法阴谋,其中的英法阴谋有三个阶段的表露:①德意干涉西班牙革命时,英法为把祸水东引,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②德国宰割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同样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企图牺牲捷克办法,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③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出现“静坐战争”、“奇怪战争”,其目的仍然是企图纵容德国在灭亡波兰后,去进攻苏联.英法阴谋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三路进攻: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兵分三路.即北经波罗的海各国,主攻列宁格勒;南入乌克兰向基辅、高加索油田进攻;中向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进攻,直扑莫斯科.三个轴心军事同盟国: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以此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三次登陆: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包围突尼斯的德意军队,为迅速地结  相似文献   

16.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当时德意日三国已形成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英法统治集团又不断企图把战火点向苏联,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迫在眉睫,苏联政府乃极力倡议订立对抗法西斯集团侵略的互助公约;并一再与英法政府交  相似文献   

17.
1939年,欧洲上空乌云密布,法西斯侵略的魔影正步步逼近.大敌当前,英法苏三国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开始了谈判.同时,英国和苏联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分别同德国进行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外交接触.这场三种谈判彼此关联,互相影响、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奕,最后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三国谈判破裂终结,世界大战终究没有被制止.这当中既有英法和苏联长期敌对造成的心理隔阂的缘故,有受侵略威胁的小国拒绝同苏联合作的缘故,也有英法联苏政策不够坚决的原因.但我认为苏联在谈判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参战各国立即进行停战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却遭到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拒绝,苏维埃政府被孤立起来。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无力单独对付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德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相似文献   

19.
张松  李俐 《历史学习》2005,(3):12-13
依据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百九十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项目是通过一系列协定确定的。1950年中苏签订的协议中规定了苏联要向中国援建的50个项目。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际,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版,512页)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加强战备,进一步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条约的签订,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十年代以来,德意日法西斯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要制止侵略、制止战争,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张伯伦、达拉第推行的绥靖政策,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