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松菊 《大观周刊》2012,(42):16-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在语言之中。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语言的隐喻不仅体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更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揭示其产生不同差异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  相似文献   

2.
甘利人  钱敏  高路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132-136
利用人们的隐喻认知现象,探索网站界面信息组织中的隐喻应用,对于促进用户理解界面信息具有积极意义。在梳理有关隐喻概念及其有关隐喻认知机理基础上,实验探索网络用户学习抽象概念时认知隐喻的影响作用,并对现有网络界面中的隐喻要素进行用户评价,从而为隐喻化界面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依次经历了传统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语用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文化因素对隐喻的影响。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隐喻表达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从文化角度出发来探讨爱情隐喻的翻译可以有两大策略:保留策略和转化策略。前者包括直译、换译和补译;后者包括明喻译法和释义译法。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修辞的广泛应用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并总结出在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三大功能,即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徐微 《大观周刊》2011,(2):221-222
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人们概念体系的产物,是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了解世界的过程,是有理有据的,本文通过上述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进行分析,揭示人体部位词习语的认知性理据。  相似文献   

7.
张迪 《新闻实践》2009,(6):35-37
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以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报刊中广泛出现的报刊隐喻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的特点、隐喻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叙事结构,以及这些隐喻如何塑造受众的认知.最后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丙芬 《今传媒》2020,(4):143-146
在当下电影中金鱼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象征符号非常典型地隐喻了爱情、性和女主人公的命运。鱼符号背后的文化基因为我们理解金鱼符号提供了知识上的背景,与之相关的各种延伸符号又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契机与可行性。对女性审美认知的共同标准,视觉表达的审美需求,以及消费文化下的创作需要,是当下影视金鱼符号隐喻表达爱情、女性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9.
科学领域的拓展创新需要构筑联结新旧思维的桥梁,而科学隐喻就是人们借用始源域的相似性来诠释新目标域的迁移载体,可以推动新学科体系概念的创建和推理、提升科学共同体内部沟通以及公众理解科学的效率。本文阐述了科学隐喻的缘起与发展脉络、梳理了其科学创造与传播的功能及支撑这些功能的心理机制,辅之以案例进行论证说明,并对科学隐喻当前的研究和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最后以人工智能作为案例进行深度解析,揭晓该领域基础隐喻和子隐喻在推动公众理解人工智能的关键作用,从而帮助大众真正理解隐喻的认知工具性作用,以及潜移默化中对大众思维和理解科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理论的梳理和案例的实证分析,揭示认知在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隐喻在科学理论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王瑞金 《大观周刊》2011,(35):24-25
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苔/头)和tail(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开始走向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IJako西和Joho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杰 《大观周刊》2012,(43):19-19
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在这些情感概念中有不同分布。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中的新词新语不是凭空产生的。新词新语的产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新词新语的创造和理解依赖人们头脑中存储的大量百科知识和进行隐喻思维的认知能力。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和联想性使得新概念、新词语不断地产生,人类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同时 传播自身又是人类认知的对象。本文从认知隐喻 的角度,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 隐喻,每一种隐喻都折射出特定语境下人们对传 播活动的理解。作者进而思考了传播隐喻产生的 社会基础以及不同隐喻下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建构 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一文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运用中英文语料库的词频分析、可视图谱、语义关联、词汇解析等方法,从学科、技术和政策以及中英文语义的比较等维度进一步研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深入分析这些概念中外语义的异同和变化,以期为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图13。表8。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从语义关联的视角对领域信息资源中显性知识(人物、时间、地点等)、隐喻知识(物象、情感等)以及用于解释隐喻文化背景的文化图式进行语义组织,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脉的内涵式传承与认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知识本体的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组织模型。从古诗的物象与情感概念切入,剖析物象与意象隐喻知识的概念内涵与作用机制;对古诗文本进行特征解析以归纳核心的元数据,以构建融合显性与隐喻概念的古诗知识本体;获取领域显性与隐喻知识构建古诗知识图谱进而开展图谱解析。采取语义推理逻辑从图谱三元组数据中发掘古诗隐喻文化图式;将文化图式的图谱数据作为古诗表示特征进行计算,从族性和特性的角度探索古诗分类编目和个性化推荐等知识服务应用。[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古诗知识本体能够从语言层面和诗人心理层面对隐喻知识及其文化图式进行有效知识组织,真正实现从语言、语义、情感及隐喻等层面对古诗进行知识挖掘与数据关联,以提升读者对古诗文化的感知、理解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薇薇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4):118-121
隐喻在信息可视化系统中有着普遍和广泛的应用。从隐喻视角设计出可视化系统的三个特征维:隐喻喻体、隐喻本体和可视化变量,并对1995-2008年出现的13个典型的信息可视化系统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可视化技术发展的长远看,仍然会以文本可视化、社会可视化为主。时间隐喻和空间隐喻是可视化隐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两类。选取合适的源域和喻体表示时间和空间概念,能创造最佳的可视和交互效果。构建隐喻模型能辅助系统设计和实施,也能引导用户在熟悉的认知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系统。  相似文献   

18.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9.
麦茨结合精神分析学与符号学,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移置”与“凝缩”概念按照拉康的理念“投射”到修辞学所言的“隐喻”“换喻”的对立结构上,从而论证隐喻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导演钟孟宏的多部创作。钟孟宏在作品中按意识逻辑比对物质世界中相关要素,创造符合物质现实的影像外形,寻求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其新作《瀑布》将意指设置于类梦化编码、符号性隐喻以及视觉化表征三方面,建构起一部含混多义的台湾地区现实影像。  相似文献   

20.
王立河 《新闻传播》2012,(9):167-168
《爱情是谬误》既是美国幽默作家马克斯·舒尔曼的反讽叙事短片之精品,又是把"不可靠叙述"用到极致的少数优秀作家之一。本文以《爱情是谬误》为语料来源,尝试分析对读者而言,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双重解码(double decoding),并对其修辞手段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更好地领略文章主旨及其隐喻功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