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文化活动.为了加强中外交流,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开始重视对英汉谚语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西方文化的深层探究,这就进一步表明了谚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对概念隐喻视野下关于女性的英汉谚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英汉女性相关谚语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田燕丽 《大观周刊》2011,(9):67-67,64
谚语时含建议和普遍真理的话语。总的说来,谚语寓意深刻,节奏感强、学习一种语言的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世界现以及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翻译本质上来讲是文化间的交流,翻译的霸的就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际。在翻译中能否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标语的成功转换可以判断翻译是否成功。该论文就是讨论在尤金·耐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互译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伟 《新闻传播》2023,(5):34-36
日本动漫《龙珠》在中美两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龙珠》进行案例分析,认为《龙珠》实现了不同语境文化的融合,并吸收了中美两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采取了去中心化的传播策略。《龙珠》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正是基于这几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产物涌入国内,由于西方的低语境文化环境与我国高语境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在较多的领域都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特点。在中美电视产品的创作中,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为背景,本文简要阐述了中美电视产品的表达特点,举例说明了各自的结构组成形式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的电视产品传播效果,以期为我国电视产品创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分别是中美两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两报在悉尼奥运报道中 ,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新闻文化特征。就观念形态而言 ,中国新闻文化注重群体观念 ,美国新闻文化张扬个人主义 ;就价值取向而言 ,中国新闻文化追求乐感文化 ,美国新闻文化趋向罪感文化 ;就表现形态而言 ,中国新闻文化侧重含蓄表达 ,美国新闻文化偏于直率陈述。  相似文献   

7.
福建民间谚语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各类民俗的沉淀,与当地的民间故事、传承典故等关系密切,多由方言组成。  相似文献   

8.
略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谚语之间也存在差异。从谚语起源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希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奥秘,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理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9.
中美因为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接受习惯的不同,导致新闻评论写作形式的大相径庭。政治体制赋予评论形式某种规定性,文化传统对评论形式进行渗透,受众的接受习惯也会对评论形式予以制约和影响,中美评论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一、评论议题的来源:美国重视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相似文献   

10.
出版物国际交换是促进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推动不同文化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业务档案的梳理,分析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至中美建交三十年间北京图书馆与美国文化机构进行出版物交换合作的内容与特征。梳理并总结这一特殊时期中美出版物交换的历史实践,对明晰未来出版物国际交换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新时期中美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流传久远的谚语,具有地方性、口语性、通俗性、哲理性的特点,其简单话语中往往能折射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以"阅读"为主题的民间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丰富的文化财富,但是各个民族都普遍崇尚"读书",这在他们的谚语中有着充分的反映。老百姓也经常用说服力强的谚语来表达他们对读书的向往,以及对后代读书意识培养的重视。老百姓口中关于读书的谚语内容广泛,数量丰富,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谚中的阅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依次概述之。  相似文献   

12.
中美档案鉴定工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萍 《浙江档案》2006,(5):50-50,53
档案工作作为保存一个国家历史记录的实践活动,从其具体的操作行为到抽象的指导原则,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中美两国由于国家制度、社会背景不同,档案鉴定方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中美档案鉴定进行比较研究,将进一步推动档案鉴定实践工作,也有利于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在美国,关于档案文件的鉴定标准,档案界普遍遵循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鉴定论.而我国,现有的规章和教科书中,对于档案价值的鉴定,要求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鉴别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根据本机关工作的需要和为国家积累历史文化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虽然没有双重价值这一说,但鉴定标准基本上包含了双重价值标准的内容,只是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张柳陟 《大观周刊》2012,(47):11-12
时间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深层文化的结构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时间观念也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熟悉和了解不同的时间观念和不同文化,有益于交际的成功。本文试图从时间观念、时间取向和时间使用方面来讨论中美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邓昕 《青年记者》2016,(14):35-36
谚语是流传于民众之中的言简意赅、富有创造性意义的短语.经过民间的集体提炼,谚语具有结构精悍、句式固定、语韵独特、语义明确等特点.谚语既体现出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更是社会生活某一侧面的缩影.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对谚语的社会本质及谚语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流行与衰落现象进行了追因.他的分析是在其社会分工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对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谚语传播情态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该书是从中美文化比较与中美传媒研究结合角度着力开拓的专著,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全球传播丛书”本年度的第一本著作。该书重点探讨了中美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关系,揭示了中美两种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新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根源。该书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高金萍博士很早进行中美两国新闻传“媒奥运报道”的比较研究,她以此为起点,逐步拓展这一研究,深入到中美两国新闻传媒的报道形式、传媒组织的体制形态,透过传媒业发展变迁的表象,探寻新闻传…  相似文献   

16.
中美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稳定的社会文化系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今,随着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越来越能够体现文化价值观念的精神和底蕴。本文通过对中美广告的比较分析,探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7.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京族凭借其所在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代际之间通过言传身教方式进行文化传承的京族文化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口述历史资料承载了社会发展的记忆,课题组基于对京族地区熟悉京族文化的居民访谈内容及相关资料,构建了具有京族特色的文字、音视频等多种载体形式的资源信息库,包括京族历史、京族乐曲、口述民间故事、传说、京族谚语等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了京族口述历史资料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美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很多相同的特点,比如,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立体化的传播模式;现场纪实的报道方式;节目功能的娱乐化;节目的品牌化等.而由于文化背景、国情、发展历程、传播体制等的不同,中美电视新闻节目又有着很多不同.比如,新闻价值的强调不同;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程度不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0.
提到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美国对华经济和军事援助.实际战时中美两国间还蜿蜒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纽带.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文化援助计划,其中的子计划之一便是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中国陆续派出四批学者赴美考察,皆取得显著的成就.纵观中美文化关系史上的人员交流,不同的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本文将综合分析1943-1946年赴美考察的四批学者,探究战时美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