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线电环境与气象卫星地面站数据接收质量关系密切.根据风云三号工程广州站的建设情况及该卫星使用的频率,介绍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风云三号工程选址所进行的一次无线电环境测试与分析,并简要说明气象卫星地面站电磁环境的测试原理、计算和分析方法,协调解决建议等.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服务型目标,其中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两个系列,分别为极轨、静止。主要针对风云三号进行介绍,它为气象卫星轨道的第二代,它可以对大气进行三维探测,这样获得全球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加,对云区,地面和海面有更强的遥感能力。根据此点笔者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建设机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站每天接收风云三号卫星下发的数据资料,并存储服务器中进行转发提取共享等。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不断的发射成功,数据资料海量增加,因此数据存储的设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数据存储安全性、可靠性,保证业务数据资料的正常存储运行。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1):6-7
<正> 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双星组网观测随着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B星首次实现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使得全球观测频次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作为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填补了我国在下午时间窗口内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空白。该星与2008年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实现的双星组网观测,对于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增强全球观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5.
正卫星多种多样,有一种卫星送上天后,专门做侦测"雷公电母"等的情报工作,并把侦测到的气象信息传回地面。这就是气象卫星,要做准确的天气预报可离不开它们。2016年12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将择机发射,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气象静止卫星。关于"风云四号",还有不少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黎萌 《金秋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7.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学会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也更加渴望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卫星接收天线便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们通过卫星接收天线能够观看更多的频道和节目,甚至是国外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可以说,卫星接收天线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在人们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不恰当操作或其他原因,导致卫星接收天线出现错误,甚至会导致其无信号可以接收。因此,在人们使用卫星接收天线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使用方法,遵循使用的原则,对卫星接收天线实施调整。就研究和思考卫星接收天线调整与问题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遥感卫星辐射定标,是卫星遥感领域中一个非常专业而且基础性的研究领域,它是所有遥感卫星获得的信息投入到研究和应用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包括天气预报、环境监测、气候研究、植被普查、军事侦察等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信息定量化的体现。胡秀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卫星定标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风云三号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PSI)仪器负责人,风云二号(03批)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中的辐射定标系统技术负责人"。沙尘暴、气溶胶和水汽总量等多个卫星遥感产品研发责任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奋战在遥感卫星辐射定标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项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卫星覆盖面积非常广泛,卫星覆盖有利于加强广播电视信号的接受情况。卫星覆盖是解决广播电视信号经济性最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卫星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这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卫星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射功率的设置过大,卫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或者由于传输距离较远,或者是因为传输位置不妥当,就会导致信号大大衰减。另外,地面接收站若是受到干扰,也是会影响到信号接收质量。卫星信号接收的情况的好坏在于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对于卫星接收天线进行准确的安装与调试,保证外界的因素对于信号接收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卫星信号的接收质量情况。本文根据对于卫星接收天线信信号接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外合资西安安东电子有限公司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香港安东贸易有限公司共同经营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合资公司.西安安东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火炬计划《卫星电视接收机及卫星接收天线》项目中的《卫星接收天线》课题唯一承担执行单位.公司自行设计和生产的ADORE超塑整体成型系列卫星接收天线,日前业已通过权威机构检测.测试结果表明:ADORE系列卫星接收天线从研制、生产直至检测的管理体系是科学的,可靠的,完整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3):278-279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几个先进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完整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它由微波信号跟踪接收、数字图象处理及照相处理等三个分系统组成,能够接收和处理美国陆地卫星和法国SPOT卫星数据。通  相似文献   

14.
数字卫星接收系统的工程设计是根据所接收卫星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高频头的噪声温度和卫星接收天线的噪声温度来确定接收天线的口径,同时还要计算卫星接收机的输入电平和卫星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航天爱好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1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接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17.
静止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经过多年运行,接收设备已经出现老化或损坏,如何在系统接收设备已经损坏或故障的状态下继续运行,本文介绍的是在现有CMACast系统基础上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的详细设置,以及如何接收处理FY-2号卫星的云图及其它产品的显示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通过科技产品获得更多的信号,在电视中收到更多的频道,甚至一些国外频道等。在使用卫星接收天线时,有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信号接收出现错误,甚至没有信号可接。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卫星接收天线进行一定的调整。本文就调整办法以及卫星接收天线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来,“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规模化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文章简要阐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从立项到应用的历程,探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叙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范围。通过与国外同类卫星的比较,表明我国有能力发展一流水平的高分辨遥感卫星,实现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重大转变,推进我国遥感卫星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强  廖本友 《西藏科技》2012,(10):76-79
文章设计了一款简易而低成本的卫星对准仪,解决工程人员在调试卫星接收天线时,不能方便快捷的找准接收天线与卫星的角度的问题。通过C++编写程序,计算出卫星接收天线的水平角与仰角,并图形化显示。该卫星对准仪,由编码器与倾角传感器组成,分别将卫星接收天线的水平角与仰角数据测出,传入AVR ATMEGA16单片机芯片处理,并用12864液晶显示器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