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生产力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构成了考试对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发生作用的逻辑起点。发挥考试在行政治国中的作用,把考试作为传承文明、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提供智力支持的有效载体,考试结果成为社会利益分配尺度和实现考试活动科学化,是考试促进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实现条件。而考试使生产力三要素在质态上实现匹配,量态上达到均衡,时间上配合适应,则是考试促进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从道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诸方面对人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人类从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上提高了自身再生产的质量,使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在生产力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它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至关重要.按照马克思分析影响工资运动三个因素的理路,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供求以及劳资关系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资运动加以剖析,可以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一是关注劳动者生活需要,改善劳动力再生产条件;二是畅通劳动者提升渠道,推进知识积累型的技术进步;三是努力实现劳资正和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德育时机是有利于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获得最大德育效益的时机,它是在个体内在德育需要和外部德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矛盾运动的"共振点"。所以,在德育活动中既要分析德育需要在德育时机形成中的作用,也应重视偶然性事件、德育情境、德育活动等外部因素对德育时机的影响,通过创设德育情境、开展德育活动、利用偶然性事件等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德育需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时机。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正是对生产力作用及其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决定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历史使命;也正是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对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并最终决定着共产党人的历史地位和命运。首先,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生产力发展有其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有意义的。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生产力发展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牛产关系的推动与制约,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但另一方而,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在矛盾。因为社会生产本身包括着多种、多层次的关系,从而有着多层次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生产的第一层次的矛盾,它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制约,表现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内部矛盾是社会生产第二层次的矛盾,它  相似文献   

8.
论生产活动的合目的性与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并不是什么离开社会的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性质的超验规定。人的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最深刻的内在根据,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活动。人和自然的矛盾即人的需要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表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合目的性,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因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人和自然矛盾的永恒性以及人类物质生产过程的历史连续性、超越性而呈现出无限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得不对生产关系进行一些适合生产力要求的调整。它在一系列自我否定中不自觉地孕育了新社会的因素。资本的本意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是它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新的生产关系准备了物质条件,而且造就了高素质的“知识型劳动者”,并推进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本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其本质上要求共有和分享,和公有制经济有着内在的联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产生是必然的,受制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发展生产力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根本任务.因而,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结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等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一、个人生产力是一般生产力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使用社会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这对范畴.个人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体力、智力和劳动技能的总和,也就是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个人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它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开放系统,时刻都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任何目标、任务和事业的推进、发展及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提供这种目标、任务和事业运动、前进、变化的能源与力量——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亦不能例外。社会发展的趋势、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以及社会现实矛盾的此消彼长共同作用构成的强大合力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关键,本文通过对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措施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哲学思想的三个内核是:解放思想论,生产力论、人民主体论。解放思想论既是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生产力论体现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要求;人民主体论既是逻辑终结,也是历史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东西方生态伦理学界的理论争论,主要围绕下列难点问题而展开,即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道德判断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激进的生态伦理学者认为,只有树立生物或生态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克服生态危机。自然不仅有使用价值,更有其内在价值。这是自然的整体性、创造性与合目的性权利。价值与事实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应当抛弃,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走向和谐与共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本主义和谐社会是两种异质的和谐社会。文章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角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指出:资本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但由于资本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种极权社会。其和谐也是一种虚假的不可能真正达成的和谐,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必将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其劳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确为生产力,但它从属于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具有两种可能的性质——属人的和异化的,此为马克思赋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灵魂。尤其重要且为我们所忽略的是,马克思通过发现和揭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自然必然性王国"的"退缩"与"扩大"同时并存,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和更全面的道理: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有限性甚或局限性。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可替代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仍然存在,并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突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