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2006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财富的革命》一书出版以来,“产消合一”的经济学术语才从学者的象牙塔走到现实的社会,并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趋势。如同中国的著名学者汪丁丁在《财富的革命》的中文版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产消合一的理论可以从斯密《国富论》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2.
自从2006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财富的革命》一书出版以来,“产消合一”的经济学术语才从学者的象牙塔走到现实的社会,并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趋势。如同中国的著名学者汪丁丁在《财富的革命》的中文版序言中所介绍的那样:产消合一的理论可以从斯密《国富论》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专家、学者建议在高校实行处(馆)合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某些省已付诸实践,具有法律法规保障。探讨高校档案机构实行(处)馆合一的合理性,以期推进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学校、社会服务。处(馆)合一在名称表述上与其职能的设置更趋向一致;有别于国家档案局、档案馆的馆局合一;处(馆)合一重在提升管理思维;是提供高效优质档案服务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资本论》[法]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一段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研究历史,一部可能是这个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很多学者视本书为马克思《资本论》在21世纪的"复活",群起攻击其数据可信度、论证逻辑以及最终结论上的漏洞。实际上这本书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有两个相似点,一个是诞生的背景和探讨的主题,这两本书都诞生于新的经济革命带来的财富巨大悬殊的时代大背景下(《资本论》诞生于工业革命,而《21世纪资本论》诞生于信息科技革命),二是主题都是财富分配。  相似文献   

6.
也谈『著编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编合一"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网络书刊的出版日益完善,即时出版成为可能.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编辑加工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使编辑方法简化,编辑功能弱化,学者的编辑化轻易就能实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著编(著者与编辑)关系是从"分离"到"合一"的演变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后期,在网络书刊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书刊后,将形成"著编合一"的现象:即所有的学者都将实现编辑化,最终编辑就不再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只能作为著者的一种附带劳动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欧平 《兰台世界》2003,(11):8-9
广东省顺德市将本市形成的城建档案、房地产档案统一划归地方综合档案馆管理,结束了分专业管理档案的局面,实现“档姓一家”的“三档合一”。“三档合一”突破了我国沿袭多年的档案馆馆网布局模式,还档案馆以“综合”之本来面目,这无疑是档案领域内的一次革命,顺应我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9.
杨松  綦琨 《记者摇篮》2009,(10):40-40
2005年开始,以《传奇故事》和《财富故事会》为代表的讲述类节目悄然兴起。由于讲述类栏目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与戏剧性,以及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和令人满意的收视率,受到越来越多电视台的青睐,颇有方兴未艾之势。具有戏剧化和故事化特点的讲述类节目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的传播特质。  相似文献   

10.
"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梅锋  刘欣 《新闻界》2007,(4):14-16
本文结合《超级女声》个案实证研究"传受合一"传播模式.试图构建一个既能清楚客观地揭示"传受合一"的内在机制,又具普遍指导意义的"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现实框架.  相似文献   

11.
莫梅锋  刘欣 《新闻界》2007,(4):14-16,43
本文结合《超级女声》个案实证研究"传受合一"传播模式。试图构建一个既能清楚客观地揭示"传受合一"的内在机制,又具普遍指导意义的"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现实框架。  相似文献   

12.
集“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从诞生之日起就风头日健,然而风光背后的疲惫不堪、疲于应付也让主持人泪水汗水洒一路。因此,河南大学广播电视教研室朱俊河同志对“采编播合一”提出了质疑。现将该文呈上。文中辩证地看待“专”和“能”的关系,对“合一”与“合作”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关于“采编播合一”就该有不少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第十期已发一篇《努力做全能型节目主持人》,欢迎大家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编校合一”万莲子时下有“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当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摸索,倒不以为“编校合一”是什么时弊...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编著合一”是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说成是古代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或一般特点,讲近现代编辑工作时也屡屡提到‘编著合一”。然而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从来未曾有过什么“编著合一”,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讲“编著合一”的论文很多,对“编著合一”作明确界说的却很少。《编辑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一个论点,犹如凤毛麟角,“古代编辑的特征是编著合一。编著合一的实质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一个著作者当完成作品时也就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编辑者在制作载体时也同时完成了作品,因而也是著作者。古代的写作和载体制作是一并完成的,故称为编著合一。”这段话实在妙不可言。据说,这段话“从写作和传播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抄本时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他是著作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他“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人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者,因此称为编著合一。这里最奇怪的是那个“编辑者”。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编辑者”!研究一番,才知道这是玩弄概念游戏的结果。那位论者把相对于著作的“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然后撇开其中的“收集材料”和“整理”,把“成书”(这里的“书”只是  相似文献   

15.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劳动向数字化转型,新的劳动语境下生产与消费实践统一于劳动主体并使其冠以新的产消者身份进行各类实践。本文在数字化的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劳动议题,并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产消者劳动所引发的解读争议进行阐述:一方面从商品化、空间化以及结构化的理论参数出发将数字劳动视作一种新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指出数字劳动背后实现人之自由发展的可能。最后研究得出争议的核心在于是否认同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意义,并指出当下数字劳动正在经历异化与回归的并行。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 2 0 0 1年第 6期《“三网合一”的发展趋势与高新技术前景展望》 (作者段鹏 ,以下简称《段文》)一文中 ,提出了“‘三网合一’是我国电视事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这一结论 ,其主要论据是“有线电视HFC宽带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电信、电脑、电视三种传统网络合而为一”。可能因《段文》限于篇幅未作充分论证之故 ,给予我的印象是“三网合一”涵义不清 ,它成为我国电视事业未来发展基本模式的论据不充分 ,难以信服 ,因此谨提出如下质疑 ,与段鹏同志和其他方家探讨。一、“三网合一”的确切涵义是什么 ?由于《段文》中不曾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7.
申金霞 《今传媒》2012,(9):94-96
不同于大众传媒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自主性。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网民,通过主动拉取和创造信息,使自己从被动的受众变为积极的"产消合一者",实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构。其信息传播方式由大众传媒的"教堂传播"模式发展为"集市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控制方面,则体现出先"出版"后"过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一个改革的问题。《出版工作》围绕编校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19.
据重庆报刊管理处资料显示,重庆拥有正式报纸53家,全市报纸平均总期发量为250万份,全市报刊销售收益近5亿元。市场化运营的报业集团开始诞生,如《重庆日报》组建了八报合一的报业集团,全国电脑类报纸发行量最大的重庆《电脑报》也组建了报纸、杂志合一的《电脑报》集团。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申报流通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初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逐渐倾向进步,借纪念《申报》六十周年之际,特制定一系列革新计划,提出十二项措施,延揽人才,整顿版面,其中包括副刊《自由谈》主编易人;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任用有革命思想的学者参加编务;举办一系列服务社会的附属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