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意义]提出一种潜在学科交叉主题识别方法,主要开展学科交叉主题识别与知识融合测度两方面的研究,以识别处于知识融合潜伏期和萌芽期的潜在学科交叉主题。[方法 /过程]首先,设计并提出学科关联实体抽取规则,构建基于学科关联实体的学科交叉潜力计算方法,以实现学科交叉主题识别,解决潜在交叉点识别的问题;其次,构建以融合强度、融合广度、融合深度为中心的学科交叉主题知识融合阶段特征测度指标与方法,以揭示知识融合过程;最后,基于交叉主题知识融合阶段特征与判断规则,识别处于潜伏期与萌芽期的潜在学科交叉主题。[结果 /结论 ]以合成生物学和水稻遗传改良领域为例,开展潜在学科交叉主题识别研究,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识别学科领域之间的潜在交叉主题,为高效探测有潜力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发掘未来的研究发展动向和机会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徽州文书知识体系的内容特征和相关信息是徽州文书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标准的筛选依据,在设计徽州文书元数据标准时应该遵循学术性和实用性原则.文章参考DC、CDWA两种较为通用的元数据标准,从徽州文书的标识、内容、物理外观三个方面定义徽州文书中的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3.
信息过载现象导致发现并获取有用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用户急切需要精准的知识发现和问题解答服务,通过对当前实现精准知识发现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分别采用基于传统知识组织构建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面向湿地领域进行语义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和精准发现实验。实验分析证明,传统知识组织方法无法单独支持特定主题的精准知识发现,尽管基于词向量的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知识组织系统的局限,但会受到计算语料规模和质量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最终提出融合知识组织与认知计算的基本思路和体系框架,分析了融合方案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这对于构建新一代开放知识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3。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4.
以评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情报学知识的外部影响力为目标,本文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对1978至2018年间中国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出,从学科、主题等角度进行多维分析和时序分析,以探究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图书情报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力及其演化。研究发现,中国图书情报学知识的外部影响力具有多元、变革及融合特征。具体包括: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出至多元的学科和主题,知识传播的焦点主题具有时代特征,多维知识融合塑造核心知识影响力,学科知识的外部影响力不断提升。以此为基础,提出增强图情学科外部影响力的策略,为提升学科知识贡献提供支持。图4。表4。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档案学学科主题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分析一定时间国内档案学的主题结构及演化状况,梳理国内档案学科近20年来的发展脉络。获取1998-2017年间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共现关系分时段构建主题网络,展现不同时期档案学的主题结构;根据相似度判断主题之间的演化情况,勾勒出档案学科研究内容的动态变化。根据主题的演化情况得出7条演化路径并归纳出演化的规律;引发学科主题变化的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形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等;预测未来数字档案、档案文化、档案公共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整合等仍是学科的研究重点,更加重视面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跨学科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结果有利于档案学领域学者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如何借助于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大量文献数据基础上对学科主题进行深入和精准的探测和跟踪,是以情报学科学计量领域为核心、不同学科共同致力突破的热点和前沿研究问题。相关方法和途径主要涉及频次视角、内容视角、引证视角以及融合视角等四个视角。本研究试图结合近年来发表于国际国内重要期刊有关学科主题探测和演化分析的最新文献,对相关视角的主要进展进行述评,归纳总结不同视角的实现路径和机制,指出已有视角可能存在的知识单元或者网络关系的异质重要性偏差问题、知识的时间衰变以及新兴主题特征的小样本弱势问题、主题自然发育和进化的拟合困境、微观层面的知识流动和变迁刻画问题等,特别地,为融合视角这一总体趋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突破性创新对科技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大数据环境下,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多维、不断进化等特征越发凸显。以动态视角进行突破性创新主题识别,对于为国家、企业及高校详析突破性创新领域、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以及提供创新升级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综合运用主题模型、词嵌入算法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动态主题网络,全面考量主题在时间窗口内的结构特性以及时间窗口间的演化状态,并以其为基础结合突破性创新的新颖性、突变性、影响力和学科交叉性特征识别突破性创新主题。[结果/结论]面向区块链领域展开实证研究,识别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和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两个主题的突破性创新特征最为显著。结合区块链现有研究及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有关结果的定量验证,以及融合多源数据的突破性创新主题识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外计算机辅助编制知识组织系统的发展现状出发,针对国内相关系统的一些缺陷和不适应性,对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知识组织系统设计理念、结构体系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包括《中图法》第五版编辑维护系统在内的一体化创建维护系统的功能、问题、实现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的层次与结构,围绕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与管理、知识组织系统的互操作、知识组织系统的存储与管理、语义元数据的生成系统4个组成部分,选取相关的开源软件,对每一结构在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说明,并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提出最佳实践和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慧  胡吉霞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8):114-125
[目的/意义] 针对包含单一类型知识单元的知识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学科知识结构的问题,提出一种从多维度进行知识网络结构融合的方法,为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挖掘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LDA及TF-IDF方法抽取学科知识单元,然后运用语义相似度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构建3个学科知识子网络:主题网络、关键词网络和实体网络,并采用空间节点传递对齐方法对齐子网络节点,接着设计基于图卷积操作的自编码模型对知识节点进行表示,最后通过计算余弦相似度重构学科知识网络。[结果/结论] 实验部分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构建融合主题、关键词和实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并展开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揭示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为学科知识发现与组织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结构动态是识别学科新兴主题的重要途径。知识要素的新颖分布是学科新兴主题的体现,而知识结构突变则成为新兴主题涌现的重要特征。基于此,采用WL (Weisfeiler-Lehman)子树核测度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特征,构建反映主题涌现强度的结构突变率指标;采用PageRank算法,构建主题影响力增长率指标。上述指标组合形成二维识别空间,形成基于知识网络拓扑动态的综合识别方案。该识别方案的有效性得到基于情报学领域的实证支撑,对于短期涌现的高价值主题表现出较好的敏感度与区分能力。拓扑动态指标有助于加强主题知识演化的结构视角定量分析能力,为洞见学科知识演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参考国内外核心文献,从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与趋势等角度,对情景和本体研究分别进行综述性分析,并着重阐述两个概念从隔离到逐渐融合的历程及情景本体的构建、集成、应用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同时指出情景由单一学科、单一应用逐渐多维发展,情景本体建模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且本体集成在多维情景建模及多维知识融合上的应用等研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为全面、客观、高效、直观地掌握科技领域主题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领域主题演化路径识别和分析框架。[方法/过程]获取不同来源的科技文献数据,利用多维样本有序聚类方法辅助时间切片,基于改进的词袋构建方法,提升LDA模型主题识别效果,借助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在主题层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领域主题演化路径。[结果/结论]利用美国太赫兹研究领域基金项目、论文和专利3种来源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种数据源能够清晰划分出4个时间窗口,改进的词袋构建方法能够表征更准确的领域信息内涵,主题社区有助于从多源数据复杂的演化网络中厘清主题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面向学科新兴主题探测领域多源科技文献融合过程中的时滞性问题,本文设计了多源科技文献时滞计算方案。首先,从获取的4种科技文献数据集中提取学科主题,计算学科主题间的相似度,构建相似矩阵;其次,基于匈牙利最优匹配算法寻求相似度损耗最小条件下的最优组合;最后,构建线性方程模型并拟合计算时滞程度。本文以2009-2016年农业学科领域337790篇摘要文本为实验数据,抽取基金项目文本学科主题为250个、专利文献为260个、期刊论文为260个、会议论文为240个,利用上述多源科技文献时滞计算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期刊论文滞后于基金项目文本和会议论文1年,专利文献滞后于期刊论文1年,结合以往对不同学科领域数据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多源科技文献时滞计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多源科技文献融合策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梳理LIS领域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追踪、预测学科研究热点和增长点。[研究设计/方法]基于LIS领域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数据,使用TP-JIF模型计算学科主题的热度并衡量学科主题的状态,对LIS领域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学科增长点进行演化分析;使用TPP-LSTM学科主题预测模型,对LIS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增长点进行预测。[结论/发现]国内外LIS领域研究热点的体量和侧重点具有较大差异,国外研究热点聚焦在社交媒体、电子病历、知识管理、文献计量、机器学习、替代计量等方面,而国内聚焦在图书馆学类、大数据、知识服务、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方面。数据科学可能是LIS领域国内外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科研评价指标与体系、数据素养以及数据管理等研究也有望快速增长。[创新/价值]从研究热点和学科增长点两个方面揭示了国内外LIS学科之间的差异,并对研究热点和学科增长点进行了预测,为学科未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的扩散与吸收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协同、交叉、融合、发展与创新。提出一种量化指标测度与知识语义信息挖掘相结合的学科知识扩散过程探测方法,以期丰富和完善学科知识扩散研究范式与方法,为学科知识管理及决策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方法/过程]在经典量化指标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结合学科知识语义信息,对知识在学科中的传播扩散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挖掘学科知识扩散数量及主题特征;建立学科知识扩散Logistic模型,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预测;最后,以社会网络领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知识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扩散过程符合幂率分布特征;不同学科吸纳和接受的领域知识主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社会网络知识在学科中的传播扩散进程正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书是徽州区域的活态记忆库。徽州文书数字化理论和实践均有待深入,本文从徽州文书数字化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述徽州文书数字化三个阶段及其路径,通过多方参与、众包等模式构建徽州文书树形结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献爆炸式增长,学科领域不断交叉融合,科研规模扩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日益提升,如何清晰地可视化学科知识图景,进而把握知识结构和研究态势,引起了科技情报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文档表示学习和流形学习算法,提供了一种科学领域语义地图(semantic map,Smap)构建方法。首先以Doc2Vec捕获文献间的高维语义特征,然后利用UMAP (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对文献语义临近性进行非线性降维,最后以核密度估计根据文献分布异质性刻画领域知识结构。在实证分析阶段,本研究对文献规模覆盖了从千级到百万级的4个学科领域,进行了领域可视化、知识层级结构识别以及动态演化分析。进而,本研究借助引用关系、关键词以及数据集的分类体系,通过量化Smap地图上文献分布的局部纯粹性以及全局地图距离和研究差异的相关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与随机实验对比,进一步地量化了有效性的显著程度。本研究为当前科学领域可视化方法提供了有益补充,可为大规模科技文献数据驱动的科技情报服务提供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学科主题演化研究有助于掌握学科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等情况,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面向科技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语义分类的学科主题演化分析方法:将关键词分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3类,构建不同语义分类的共词网络;然后基于Fast Unfolding社区发现算法识别具有语义特征的社区(主题);利用相似度算法计算相邻子时期主题间的相似度,构建学科主题演化图谱,以分析某学科领域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变化,实现深度、细致的学科主题演化分析。[结果/结论] 通过对2012-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大数据研究领域相关论文数据的处理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深入挖掘国际传媒研究热点,对促进我国传媒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学科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5—2019年传媒类期刊文献数据为基础,结合概率主题模型、文献计量方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档内容和元数据进行联合建模,构建国家-主题分布矩阵,较为全面地挖掘了近五年来国际传媒研究的地理分布与知识结构,最终落脚于国内传媒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推动新媒体蓬勃发展,不断刺激传媒领域的产业升级与文化重塑。我国部分主题在理论研究、产学交流、学科融合等方面仍存在探索与提升的空间,需要在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符合国内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传媒研究,为传媒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