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期间,每年3~5月份沙尘暴发生日数、降水量、大风天气日数及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在近46年沙尘暴爆发平均日数为7.2天,最高沙尘暴日数为22天,变化规律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沙尘暴爆发日数与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2.
卓嘎 《西藏科技》2007,(2):59-63,23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许多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有了诸多的成果.但对西藏沙尘天气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5个站点近44年的地面资料,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日喀则西部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多于沿江和南部边缘地区.本文还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沙尘天气出现前地面、高空要素变化特点的分析,得出预报沙尘天气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沙尘暴、大风发生日数和1965~2006年日照时数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年平均气温为5.0℃,温差较大,温度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81.9mm,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3102.3h,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年大风日数为59.6d,年沙尘暴爆发日数平均为12.1t。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5.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阿拉善盟阿右旗气象站1961年~2017年的大风资料,分析了阿右旗地区近57a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右旗气象站各年代大风日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年大风日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阿右旗大风日数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平均大风日数的各月分布不均匀,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所以春季大风日数的多少对全年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起到主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取1981年~2010年乌海本站53512地面测站的记录资料,统计分析乌海地区大风、扬沙、沙尘暴产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本市大风、沙尘暴类灾害天气的基础数据,为各行业提供服务。通过对本站已积累2001年~2010年高空地面实况资料,对92次大风天前日的各种因子进行统计、总结归纳,得出各种大风天前期预报的指标,为大风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卓嘎 《西藏科技》2006,(2):29-31,35
根据日喀则地区1979~2002年沿江各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暴雨日数、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级别、汛期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总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与暴雨日数相关性差。高原西部低涡与沿江切变线、印度低压及各系统的不同组合是造成沿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大风多发地丁青站1970年~2009年共40a逐日大风发生频次、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丁青1970~2009年近40年大风日数、地面平均风速的气候趋势、周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丁青大风日数月变化呈双峰型,月大风日数第一峰出现在5月,第二峰出现在9月,最少月为11、12月,丁青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6月;丁青近40a大风日数年变化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8447d.10a-1;丁青近40年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平均风速为1.5米/秒。丁青大风频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8年、准10年的振荡周期,还存在着准28年的年代际周期特征;丁青年平均分速存在比较明显的准5年、准10年的周期,该周期与年大风日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集那曲6个气象观测县近40年(1968~2008年)各月大风日数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线性回归的方法,系统的分析了近40年来那曲地区的大风日数变化趋势,发现那曲地区的大风日数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那曲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大风天气对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本文利用2000~2009年大风气象观测资料,对那曲地区中西部四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资料分析,探讨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天气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北部安多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申扎与班戈,那曲最少。那曲地区中西部年大风日数10年间有一个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2009年各县大风日数均达到最高值。那曲地区中西部最多大风日数出现在12月~1月。  相似文献   

14.
统计了鄂尔多斯市1971年~2016年11个气象站46年实测的大风、扬沙、沙尘暴资料,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鄂尔多斯市大风日数从西北部向两侧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扬沙和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从年代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市各地区均为大风沙尘多发年代,之后各个年代大风沙尘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但在21世纪以来,伊和乌素站发生大风、扬沙的次数有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锡林郭勒盟地区1981年~2015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日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地理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基本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从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沙尘暴年际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5年间出现了3个高发期,即2001年、2002年、2006年,从2007年开始总体又呈递减趋势。从月变化来看,4月份是沙尘暴最频发的月份,5月次之,3月最少。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06年3月26日~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锋后大风是沙尘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辐合,为沙尘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大风日数对防沙治沙工程影响很大。本文根据准噶尔盆地周围20多个气象观测站近40年(1961年~2000年)各月大风日数资料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中部、南部风沙监测站近10年来的风沙监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近40年来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变化趋势,发现准噶尔盆地年大风日数呈现递减趋势,但强度增加,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应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防沙治沙工程中。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77~2012年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大风日数、风速及风向等资料,分析了安多县近35年大风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三月份大风日数最多,且大风日数随年际逐渐减少;出现大风时平均风速也相对较高;极大风速的最大峰值主要出现在1~4月份,主要风向为西风。  相似文献   

20.
利用林芝市39个自动气象站有资料以来观测的大风日数和大风次数数据,分析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林芝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和大风次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从林芝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递减,西南部米林县卧龙镇及朗县的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别达到138天和135天;大风年际变化呈增多趋势,39个站里有25个站的大风最多日数均出现在2017-2018年;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冬季风大、夏季风少;林芝大风次数日变化白天出现大风几率比夜间高,下午13时~晚上23时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95.6%,凌晨00时~中午12时出现次数最少,仅占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