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课堂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善于处理“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过程数学”与“对象数学”、“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等诸多生态因子的辩证关系.基于儿童特质和数学的学科本性,“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必须从数学本体的自然生态、儿童异体间的类生态以及儿童自体的内生态三个向度,去开启儿童的数学智慧,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教育的“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2.
儿童数学教育是以儿童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以儿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关注七大数学关键能力的养成;“问题”和“对话”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引领儿童学习的发生和深入;儿童在“涂画”中表达和理解数学,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实施数学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数学教育应力图创设一种适宜生命生长的生态的、绿色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合作;数学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自发性,让儿童自然发展的原则,数学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现代数学教育倡导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数学,那种远离生活和自然的数学教育、对智慧没有挑战性、没有生命气息和不和谐的数学教育是不受师生欢迎的,对生命的生成也毫无意义,因此数学教育的设计应和谐自然,独具匠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5.
一、“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 1.直指儿童。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数学的“前理解”,或者称作为儿童数学学习的“期待视界”。它们的存在对数学教学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数学教学惟有“直指儿童”,才能真正和儿童并肩看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卞宝丽 《考试周刊》2012,(79):66-66
数学生态课堂是针对一切不适合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针对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提出来的现代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科学、人文、自然、和谐”。其中“和谐性”是数学生态课堂的显著特征,那么,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怎样才能做到和谐呢?笔者根据长期课堂教学探索,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为儿童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凸现“儿童味”。小学数学教学应在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儿童,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构建一种“面向儿童、基于儿童、指向儿童”的数学课堂,切实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身价值,使数学课堂更加的高效,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界定 关于“日常数学”。巴西数学家德渥布罗西认为:在上学以前和学校以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儿童都发展起了一定的应用数和量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推理能力,我们把这些“自发”的数学能力称之为日常数学.而学校数学就是儿童进入小学后依托数学教材。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开展的有系统的数学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 ,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 ,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 ,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 ,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 ,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是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数学”和“儿童”是数学教育的两大关键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儿童是带着情感参与学习的。数学教育一边牵手儿童,一边拥抱数学,小学数学更是“情”“思”交融共生的结合体,相生互促,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独立地学习.学生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个性”是学生“真我”的展示.是创新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的财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立场下数学教学在内容上要通过深度开发走向“儿童数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度对话、体验、探究等活动,穿越数学教学的表层符号,走向意义认同;在教学评价上以儿童深度话语权确立,实现“兼听则明”,走向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亮”。儿童学习数学,无时不伴随着(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口语的启蒙训练。用词要准确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儿童用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首先要说准单位名称。刚入学的儿童,往往不会正确使用量词,如“1个桌子”“一支铅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游戏,无疑是儿童最喜欢、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古往今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价值.数学和游戏的关系源远流长,在还没有“数学”这个概念时,数学知识就广泛存在于各种游戏中,随着游戏的发展数学也随之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游戏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皮亚杰在20世纪提倡的建构学习心理学中,已深刻地利用游戏活动使儿童内化建构其正确的数学概念.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数学好玩”的理念,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作为看守和构建儿童"数学大世界"的小学数学教师,其主要使命和神圣职责是将"童年"放于数学教育的核心位置,实现数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儿童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生长的同构共生;努力提升数学教育的儿童文化品位,极力打造儿童数学教育的"理想国",进而让儿童数学的"文化生态"走向敞亮与澄明。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建设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儿童。儿童的特性是“生长中”,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儿童学习的数学不应是数学知识的简单汇集,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原味解读、数学学习的原态过程、数学思维的原质提升等本质展现,重新赋予数学、数学教学应有的魅力,使得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和生长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成长.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提出了“慧玩数学”的课程理念.本文从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论述了慧玩数学内涵与依据、建构的依据及价值取向、慧玩数学的操作路径及实践策略等.慧玩数学作为一种课程理念,一种教学策略,一种课程资源,有助于使数学教学与儿童之间有机融合,是儿童本位思想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李肖白 《新疆教育》2013,(13):66-6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用情感丰富数学,从情感教育出发,优化数学教学,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北京举行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曾为青少年数学爱好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但作为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加点“味精”,使教学内容尊重“儿童化”,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数学,达到“数学好玩”的这种境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