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2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综述,尝试据此归纳新闻学学术发展当下的重点议题和演进方向。基于LDA主题模型,在对样本中723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应对信息失序是引领当下全球新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新闻学研究的总体议程向本学科基本观念回归;在对批判理论资源的广泛吸纳中,新闻学研究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反思性和规范理论自觉,这为未来新闻学学术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数字新闻学呈现出更精细的颗粒度和更丰富的话语层次,学界不断在知识生产和价值确信两个维度上探索对这一新范式进行体系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播生态的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萍 《现代传播》2006,(1):150-152
传播生态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不是传播学与生态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生态思维以及由人的活动介入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复合性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植入传播学研究中,把传播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整体,对其进行层次性、结构性的分析,并在多样化的整体构成(多样的传播者与多样化的受众体)的关系中解析、把握传播生态的系统特性,用以合理性地构建多样化的“主体间”交往互动、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进而激励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进行合理的能量、信息的互换。同时传播生态更注重研究传播活动及其传播生态平衡的主导者——媒体系统,并从中“找到保持生态平…  相似文献   

4.
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邵培仁 《新闻界》2001,(5):26-27,29
通常,当代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微观的传播过程及其各传播要素之间的工作关系,而不太注重大众传播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更没有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传播生态问题:信息爆炸、信息侵略、知识匮乏、精神污染、思想危机、信息疾病等。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传播过程中个人、群体、媒介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同的诸种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梳理和总结出了五种具有较强解释功能的生态规律,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媒介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报告基于对2023年发表在6本英文传播学期刊的449篇论文进行主题编码,梳理了本年度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研究趋势。具体而言,本报告遴选出以下十项热点研究话题:政治信息行为、平台算法优化与审查、数据化、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浪漫关系、研究方法反思、(后)疫情时代的工作体验、疫苗犹豫、传播的跨国情境、科技伦理协商。通过对这些研究议题的梳理,本报告进一步总结了新近西方传播学研究的三项特点:在政治传播、平台研究、新兴技术、数字不平等等领域中持续进行大量的学术生产,体现出明确的现象和问题导向,强调不同方法乃至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于6本传播学SSCI一区期刊的主题编码,考察了2021年英文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研究趋势,最终遴选出政治极化、数字不平等、物质性、数字幸福感、虚假信息、去西方中心主义、平台劳动、人机传播、中介化家庭和社会想象这10项热点研究话题。通过对于这些话题的梳理,本文进一步总结了三项研究趋势:对于社交媒体与新兴技术的集中关注、研究议题之间明显的交叉发展,以及对于传播技术与平台更为深入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萍 《东南传播》2012,(8):54-55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精神的合理性在“三月学雷锋月”遭遇到的质询,呈现出当下社会大众思想领域对雷锋精神的反思。雷锋精神核心在于服务他人、提倡良善互助的社会风气,却在当下社会的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困境,本文将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这种困境作解读,以求厘清当下雷锋精神在传播机制上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8.
张娅琼 《新闻世界》2009,(7):135-136
“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网络暴民”等社会现象。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机制中的“网络暴民”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引导和解决“网络暴民”现象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化媒体在网络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社会化媒体相关的研究也在传播学领域中占据更为显著的位置.本研究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SSCI传播学期刊,对其中于2011—2016年间发表的、与社会化媒体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基本信息、主题视角、使用的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要素进行编码,得出分析结论,力图就当下研究的趋势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2,(1)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1年度全球传播学研究做出全面的综述,尝试以此为基础归纳传播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本文认为2021年全球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三种基本趋势。第一,研究的基本单位正在从"信息"或"模式"转向各种类型的"关系",致令传播学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立足于智能算法和数据科学对固有信息传播模式的重塑,批判理论实现显著发展,对平台、数据主义和算法机制的反思将引领传播学批判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三,现有研究新议题衍生能力较弱,难以突破经典理论设定的框架,传播学研究应当积极拓展乃至重新厘定"传播"这一概念的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1.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的总称。目前,在传播学领域中,对传播过程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中传播学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的“五W”理论是研究传播过程的较为经典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13.
黄馨茹 《青年记者》2016,(13):61-62
4月9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16年年会(第三届)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各领域关注认知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本次年会以“全球化语境中的认知传播学话语建构”为主题,以“大会主题发言+专题论坛”的方式进行. 致辞:消弭冲突,推动跨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8日至10日 ,“大众传媒与社会进步”中英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以《文化帝国主义》等论著闻名世界的传播学者、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约翰·汤林森 (JohnTomlinson)等6位来自英国的新闻传播学者 ,同上海的10多位新闻传播学同行一起 ,就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所凸显出来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为中、英双方学者提供了一个分享学术成果、交流两国信息、进行思维碰撞的机会。这次研讨会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英…  相似文献   

15.
赵君香 《青年记者》2017,(14):74-75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态变化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革新,改造传统产业和行业的生产及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所有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各行各业创造一种新的业态.“互联网+”政府服务则是要建立新型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讲,传播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特征.互联网真正把连接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互联网源起于军事领域,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互联网的沟通和传播特性逐渐凸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入移动阶段,用户呈现出平民化特点后,沟通与传播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题.所以,从传播学视角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服务转型升级进行梳理,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引起的社会生态改变、城市精神展现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众传播学开始注重报业媒介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并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和谐语境的视角对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同的诸种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白贵  高菲 《现代传播》2006,(3):137-138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忆、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交往等十一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播学研究注重与来自跨学科的经典理论对话,并对“何为媒介”等基本问题持续反思;其次,研究者兼顾新现象与日常性议题,注重新旧问题、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传播学者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更多元的行动者、更丰富的研究场景之上,使得学界对空间、物等研究对象的认识愈发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19.
孙健 《新闻记者》2012,(3):84-88
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与会者就"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传媒业重构"、"互联网与大众政治"、"新媒体与未来社会"、"21世纪健康传播与公共健康"等问题展开研讨,并从不同角度对当下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