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传播模式看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播模式看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张印平模式研究,在传播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极大的启迪。大众传...  相似文献   

2.
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越接近,越相似就越容易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容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的意见是一致的情境。  相似文献   

3.
蒋艳芳 《新闻知识》2006,(11):26-28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不为效果而从事传播及传播研究,同不为胜利而进行战争,是一样荒谬,一样不可思议。”[1]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当属劝服理论。西方传播学中的劝服理论(p e r s u a s i o n),又译为“说服理论”,是传播者试图利用传播的信息来改变他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研究。最早对劝服理论开展系统研究,并卓有影响的是以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霍夫兰(1912-1961),他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被视为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代表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也是…  相似文献   

4.
传播价值关系与新闻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者与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主体,他们各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并在传播活动中生成不同的价值关系.但在新闻价值理论研究中,不少论者把传播者与受众视为同一主体,把传播者为主体的传播价值关系,混同以受众为主体的新闻价值关系.这种模糊认识既造成了新闻价值理论的混乱,也削弱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正确认识传播者与受众形成的价值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某些错误认识,也有利于深刻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传播生态作为一个将传播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全面综合并系统交叉的独特领域,一直受到国内外传媒界以及相关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生态学认同并强调了科学进步的历史观与发展观,同时,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大众传媒从业者而言,也只有在清晰准确认识现实的传播生态后,才会洞察出自身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良性调节以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传播生态体系.所谓新的传播生态,当然是在与旧传播生态作了细致比较后得出的定义.是指在最新近历史时期内,实现广泛受众与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整体经济连同社会本身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播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开始把主要目光集中到受众研究上来,先后提出了“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和受众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存在的,而不为受众所接受的传播也是无效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只有为社会成员所接触,所接受,大众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受众在接受了信息后,往往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映,来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传播者那里去,传播者将对传播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传受双方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中逐渐达到一种理解,从而形成了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在重视传播者的同时,也必须加…  相似文献   

8.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9.
张畅 《新闻与写作》2020,(3):113-1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是针对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学主要流派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该书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能涵盖相关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网络性”,帮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维系观众与新闻节目的纽带。从传播学角度讲,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者不可能将内容强加于人,而受众也不可能一味接受。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某一新闻引不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它就发挥不出新闻价值,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者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还是避而难免。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受众逆反心理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一种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发生、发展规律及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客户关系管理.重在探讨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改善企业(传者)与消费者(受众)之间的传播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尽管人们目前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终还是认为,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电视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董卿  朱冰 《现代传播》2008,(2):142-144
"人际传播"被传播学学者称为"永远的迷",它其中蕴涵的丰富在于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就是"人际传播",而综艺节目主持人就是这样一位将人的本能与主持的本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人.作为艺术舞台上的传播者,综艺节目主持人因为这个舞台的特殊性,她(他)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皆被烙下浓重的人际传播的印痕:有人情味的大众传播者最吸引受众,有效沟通是缩短与受众距离的最佳途径,受众与主持人间的关系越和谐,节目所达到的效果无疑越出色.  相似文献   

15.
乡村传播学是在普通社会学、传播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采用适合乡村受众接受的研究方法,从传播者、受传者、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乡村传播的现状、乡村传播向内向外传播的特点、多种传播渠道对乡村不同领域的影响,揭示乡村传播的功能、规律及其互动关系的一门科学.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朋友圈的微商营销越来越普及,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朋友圈微商的营销,从微商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进行讨论研究,结合实例充分论证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商,并对微商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7.
高高扬起服务的旗帜──论如何增强新闻的受众意识唐杰孝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一时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传播是以传者为起点,以受者为终点的信息、信号的传输过程。如果传播者输出,受众得以接受,那么这一完整的信息传授过程,则意味着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主持传播作为一种注入了人际传播色彩的独特大众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的传播格局,而且有利于拆除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无形的厚墙,可以使受众感受到传播双方在传播处境上的平等性及亲密性.基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及明显的传播效果,主持传播在我国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主持传播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传播主体及传播平台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受众可选择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主持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对于传统的主持人而言,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由高贵武编著的《主持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一书,以传播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并结合研究与教学实践,对主持传播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阐释,使得该书不仅成为社会大众了解主持传播的普通读物,亦可作为主持人培养的理论教材.  相似文献   

19.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余冰珺 《今传媒》2012,(10):139-141
互联网改变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方式,文化产品以更迅猛、更便捷、更开放的方式向全球受众传播。然而,互联网技术仅仅拓宽了传播渠道,却无法消除语言、文化、规范等跨文化传播的诸多障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系统梳理了知名字幕组的传播背景、传播史及传播现状,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传播者的字幕组如何担负起"全球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和"网络时代的知识布道者"等多重角色,成为推动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