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很多学生在初学浮力的有关内容时,由于概念把握不清,往往会对一些情况产生误解,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现对容易出现的误区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乒乓球和一块大石头同时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大石头下沉,乒乓球上浮,误认为乒乓球  相似文献   

2.
1 实验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概念的干扰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浮沉情况,常用“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来描述.用运动和力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词的物理意义.漂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因此,物体保持静止.上浮是一运动过程.如将一木块压入水中放开,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木块就要沿着较大的那一个力(浮力)的方向运动.木块露出水面以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露出水面以后,浮力随着木块的上升而减小.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悬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  相似文献   

4.
本章讲述了浮力、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学习这些知识要应用前几章所学的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学好这一章的关键是澄清下面几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一、物体在什么借况下才受到浮力作用常见的错误是“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为此请你做这样一个实验:你把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或沉到水底的物体从水中提出水面,你会感到在水中提时比出水后…  相似文献   

5.
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潜水艇,在水里会潜水(下沉),也会上浮(图1),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F浮)和它受到的重力(G物)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困惑最多的内容.为此,笔者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设计了针对性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典型问题1浸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实验器材:200 g钩码,弹簧秤,烧杯.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示数为F1)和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F2,计算出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F1—F2.  相似文献   

7.
(学生概括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 师:象石块、铁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吗?(手举石块和铁块。) 生:不会浮的。石块和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老师把石块和铁块放到水槽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  相似文献   

9.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11.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12.
探明儿童的前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浮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12岁儿童在未经过正规的关于浮力的科学学习之前,对引起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下沉、悬浮三种现象的原因解释主要归因于物体自身的重量;小部分儿童开始有“比重”概念的萌芽;大部分儿童认为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玻璃瓶中装适量的细沙,塞上橡皮塞,放入水中。如果瓶子上浮就再加一些细沙,如果瓶子下沉就倒出一些细沙,通过这些调节,瓶子浸没在水中放手后还可能缓慢上浮或下沉,要让瓶子恰好悬浮在水中,这时可再通过调节橡皮塞的松紧程度来解决。如果上浮,就将瓶塞压进一点;下沉就将瓶塞稍稍拉出一点(保证不漏水),最终使瓶子恰好悬浮于水中。要演示下沉或上浮,通过增减瓶中细沙很容易实现。瓶子在水中悬浮、下沉、上浮的三种情况下,浮力始终保持不变;重力的改变是通过增减细沙实现的,学生看得清楚,所以容易理解和接受。图1 物体沉浮条件演示器物体…  相似文献   

14.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的突破西安市45中学刘秀芳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凭某些粗浅的观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干扰了正常的学习.部分学生认为,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则不受浮力作用.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  相似文献   

15.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16.
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竖直向上的浮力.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若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上浮.比如,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木块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所受水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木块会上浮.而在木块上浮过程中,浮力对木块做功,那么,能否利用浮力对物体做功这一现象,来设计一台不需消耗任何能源的“永动机”呢?若可行,岂不解决了“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教学中,浮沉条件中的悬浮实验通常是让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但是,该实验对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稍微多放一点盐鸡蛋就会上浮,多加一点水鸡蛋又会下沉.笔者回想在家中洗杯子的情景,发现倒扣在水中的杯子可以浮在洗碗盆中,但用力一压后,它们又沉下去了.受此现象启发,笔者用倒置在水中的小瓶子实现了浮沉条件的教学. 一、实验原理 改变浸入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实现物体在水中上浮、下沉与悬浮. 二、实验器材  相似文献   

18.
当我再次用同样的教、学具完成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深感两种教法收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 1。教师注重了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弓}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一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将塑料泡沫放在水中用力往下压,有什么感觉々学生实验后都说感觉到水有一种力把泡沫往上浮;要用力才能将泡沫压下去。这就自然引出水有浮力,在水里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实验验证:一松手泡沫就会浮上水面(同时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接着深入引导:既然水有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呢?(演示下沉物体;铝圆柱装进吊桶放入水槽中沉下去。)问题提出后,教师顺势弓i导,请小组同学商议,而且提出仅有假设是不够的,得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1.根据V排比较F浮的大小 两物体浸在同种液体中,要比较它们所受的浮力大小,只需比较V排的大小. 例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比较松手时两者所受的浮力大小.  相似文献   

20.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大家作了实验,请同学们谈谈从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