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习丹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22-23,30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多篇文章,后结集出版命名为《反对阐释》。在这些文章当中,桑塔格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她为先锋文化摇旗助威,她也因此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桑塔格留学法国的学习经历和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桑塔格最终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的创作是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4.
桑塔格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虽然涉及广泛话题,归根结底不过一个主题——对把艺术等同于内容这一传统惯例的批判。这一主题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札记》以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这四篇文章中。通过这些文章,桑塔格表达了她在新的语境下建构形式美学来感知艺术的理想。这一理想恰好有一种与六十年代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相一致的自发性,所以人们往往只关注《反对阐释》激进的一面而忽略了桑塔格在其中对严肃性的推崇。事实上,桑塔格追求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感受力,一种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只是,在追求这种理想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同时,桑塔格也为艺术设立了棘手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桑塔格的小说《死亡之匣》中,主人公迪迪为弄清自己是否曾杀过人而展开了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越来越多混乱、无意义、彼此矛盾的信息,以至于最终迷失于不确定性的迷宫。小说通过对迪迪追寻确定性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社会信息领域的高熵现象。  相似文献   

6.
《河内之行》是美国著名作家、批评家苏珊·桑塔格于1968年访问北越后写的纪实散文,该文表达了桑塔格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中的政治信仰,讨论了个人与公共经验之间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政治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国内外对她生平最后一部长篇力作《在美国》的研究较为成熟。本文试图对有关《在美国》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分类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外对桑塔格的女性主义批评思想的研究相对匮乏,国内主要集中于对桑塔格本人及其重要作品的研究。目前缺乏桑塔格笔下智性女性命运的对比分析研究,这一话题启发女性解放的道路,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解放需要社会制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8.
桑塔格的《恩主》是一部写得别具匠心,但却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的自我反映式的实验小说。小说文本中的自我暴露叙述和虚构的痕迹以及滑稽模仿等元小说叙述手法使小说具有浓厚的自我意识。该艺术表现手法是探讨桑塔格小说风格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9.
苏珊·桑塔格在《床上的爱丽斯》一剧中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狭小空间,女主人公以身体的自我囚禁来抗击精神禁锢,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但透过桑塔格本人对该剧的表层阐释,一个真正的主题逐步显现,即耽于意识的抗争只能流于无能和徒劳。突破意识本身,付诸行动才是更为现实的自我救赎方式。桑塔格反对的恰恰就是所谓想象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资本对审美、艺术、文化的渗透与同化,桑塔格的形式派美学思想发生了变异。本文通过分析桑塔格对戏剧大师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解读,指出桑塔格企图在现代主义富于思想深度的宏大叙事及追求审美意识极致中寻求思想资源和进行反思,从而阻止流行文化的先锋性从乌托邦的救赎功能沦为物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工作在我国外宣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口译的一种,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既有口译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以中央电视台近年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录音为素材,以发布会上的话语特征为主线,运用法国释意派理论,分析优秀译员在发布会中所使用的逻辑修正与规避策略,可以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祖蕖创作,以词作造诣最高,诗次之,新诗又次之。她有三个现象耐人寻味:1.她自称“一生低首小山(小晏)词”,其词体创作实践却与这一关学理想不符。她的婉约词,走周邦彦、南宋格律词派及清代常州词派的路线,其令词也更近温韦、南唐,而不是小山。究其原因,乃在于“时序”,“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汪东)。2.沈祖莱词篇篇可读,集中等闲之作,置诸“他人集中仍是佳词”(汪东),而求其代表作,反不易得。在当代词的选本中,倘若没有量的保证,比较吃亏。3.在沈祖菜称不上大家的古近体诗及新诗领域,她反能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占尽风滴.  相似文献   

13.
苏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反对阐释》一文中声明阐释是智性对艺术的报复,主张从直接的感性体验人手来了解艺术作品,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以削弱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极具有叛逆色彩的先锋口号,试图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一种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并向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了挑战。然而,“反对阐释”也充满了任何复杂的理论都难以避免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4.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月上柳梢》是现代女作家赵清阁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家通过"抗战加恋爱"的叙事方式将爱情书写和抗战救国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对以往"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批判性承袭和大胆改造实验,而且与同时期陈铨的"抗战加恋爱"小说《狂飙》相比较,在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某些相通之处。通过对《月上柳梢》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发现赵清阁在小说创作上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则让我们从赵清阁与抗战文艺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处境中,重新审视抗战文艺创作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6.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文章剖析了《在密西根北部》原作的多模态话语,揭示了处女莉芝对吉姆单相思,在吉姆引诱"猎获"下,在自己身心本能需求助推下,悲切地体验了初次交合,经此"通过仪式",走上了独立坚强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陈染以先锋姿态创作出《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作品,其内容被一些批评家认为具有"个人化"、"私人化"性质,其写作被称为"女主主义写作",作品被认作是"私小说"。在陈染及其代表作《私人生活》面临经典化的当下,不同的当代文学史对于陈染及其创作的命名并未取得一致,但其创作的"私人"性质基本上得到了确认。论文试图以90年代对陈染及当时与其写作具有相似性的林白等人创作的评论为出发点,从"私人性"的获得、"私人化"产生的异议、"个人化"的消解与"私人化"仿制等方面来探讨批评家们在90年代对于陈染等写作的不同定位及在市场化环境下"私人"性质的建立与消解。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她笔下的"故乡",不仅蕴藏着故乡赋予她的温暖、宁静,时时流露出她对于故乡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包容着现实所呈现的贫困、悲哀,深深印刻着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巨大变迁的痕迹。故乡对于她来讲,不仅构成了她最美好的生命记忆,更是她可以安放灵魂的一个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