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当前西方教育学界热议、我国教育学也日益关注的话题.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在关系上,公民教育需要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反过来也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中基础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公民教育的摇篮,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渠道,它贯穿于公民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根源。文章运用比较研究视角,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公民教育观念转型不完善、公民教育研究薄弱、缺乏"本土化"研究视域,实证研究匮乏、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探析,进而提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对策:顺应时势,增强公民教育意识观念、切实提升元公民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小学公民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深刻把握全球化、终身教育层面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我国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就开始了,普陀区这两年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否谈谈您对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范以纲:对于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001年我国就出台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但很多人把公民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公德敦育,或者是一讲公民就认为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教育部重大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也将"公民人格"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近两年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4.
段元秀 《教育评论》2012,(2):147-149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探讨公民教育思想的第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和"灵魂说"。他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和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公民教育的过程和内容须经由统治者详细规划和审查。探讨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和回归公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发展至今,国内学术界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从公民和公民意识内容的研究入手,进而发展到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对目前"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概念界定和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以增强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很多教育专家对全球公民教育作出了探讨,这一研究课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公民教育中的一大热点."全球公民"是由"global citizen"翻译而来,也有学者翻译为"世界公民".香港学者李荣安与上海学者古人伏在合作研究全球公民教育时指出,要从小教导学生认识世界,承担作为地球村一分子的公民责任,以及学习有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公民教育的现状是爱国主义教育旗帜高扬,公民教育的其他内容却显得乏善可陈。本文从"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2,(11):80-80
●潘新和: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一个学者型教师,要对学科教育史有基本的了解和研究,要先做学科"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这是无可逾越的铁律。否则,一定只能成为空头"教育学家"、伪"教育专家"。(《福建教育》2012年4期)●李晓风:历史学科教育首先应当是公民教育中学历史学科首先应当是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学生对人和社会的领悟,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正>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百年语言教育有两次转向:第一次,从传统的偏重语感教育的语言教育转向追求科学语法的结构主义语言教育;第二次,从偏重语法教学的结构主义语言教育再次回归偏重语感、熏陶和感悟的解构主义语言教育。未来的语言教育应该是"结构—解构"语言观下语法教学和语感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全球公民的概念与全球公民教育的进程,探讨了韩国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小学部全球公民教育的实践为主要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该学校的全球公民教育是如何与北京社会公民意识、韩国国家公民意识以及全球公民意识三个层面的教育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2.
于玲玲 《成人教育》2014,34(9):17-22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熊子容,对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认知:公民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人,更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在原则上应注重"社会心理"、"道德训练"、"社会估值"、"社会团体"、"公民性质评价"、"民主主义"六大问题;公民教育实施方法包含有公民课程形式、公民课程设计、公民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充实人民生活,谋求社会生存,发展人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以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大同。熊子容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时代背景的变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教育的新特点,目前国际教育成就协会(IEA)展开了第三次公民教育调查,即"国际公民与公民素养教育研究"(ICCS).这一调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国际性的公民教育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同时,这一评价框架的形成及研究特征体现出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更为关注多维公民身份的评价、主动公民的培养和区域评价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即时     
《中国德育》2013,(12):4-4
1美国:小学生"研究报告"堪比论文有不少美国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这种"研究报告"的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内容之深入、篇幅之长令人惊叹。除此之外,美国教育的小学阶段还鼓励学生写新闻评论、写故事、写推理小说、写诗歌、创造寓言故事、写表达个人观点的散文。有不少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劝说  相似文献   

16.
苏峰 《中学教育》2013,(5):100-106
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战后在德国公民教育历程中,有两种思想贯穿始终:一是脱离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建立走向民主与和平的准则;二是摒弃一元的民族主义思想,实行多元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最终德国形成了"和而不同,和谐为本"的多元一体模式,文章以上述两种思想为主线,探讨二战后公民教育政策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彬 《华章》2007,(3):33-33
现代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公民"基础上的社会,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公民教育的概念和我国公民教育的不足,探讨公民教育的准确定位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和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公民意识淡薄,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和责任,法制意识不强。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在今天更需要研究和弘扬。本文着重从陶行知先生的"人人平等"、"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民德"、"知行统一"和"实践教育"六个思想方面,阐述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旨在探讨人之于教育及教育之于人的本真诉求。从培养公民的视角来看,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城邦"公民"之培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世俗"公民"之培养)和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通识教育(国家理想"公民"之培养)。在此过程中,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展现方式都围绕公民培养展开,并随着公民内涵的不断扩展逐渐丰富,这有助于探索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