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从科学的社会功能上论证,认为现代科技已政治化为一种意识形态;SSK的科学政治学派则将政治权力转换为“学科规训”概念,而从内在构成要素上对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加以论证,结论是:任何现代学科都通过规训形式使“权力”渗透到其研究活动中,“权力”是科学知识的起源和内在因素,权力本身成了知识的标志。然而,科学事实上并非彻头彻尾的“权力”。科学中的政治因素不可完全排除,但这并不导致两者关系中地位的等同甚至颠覆。科学知识或说科学本质仍以客观性为主,政治因素等主观性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贝尔纳提出政治对科学的计划与调控,到凡尼瓦尔·布什要求政府大力资助科学研究并保障其独立性,从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科学对政治话语权的侵蚀,到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正当性来源",在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研究,以至社会学及哲学的各个领域,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话题都被反复提及和深入讨论。21世纪刚走过七分之一,就出现了多部讨论科学与政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科学共同体不仅要面临来自同行之间的各种权力冲突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权力冲突,这种活动已经不仅仅是智力或认知过程,而成为了一种利益竞争和政治过程,如何防止一些科学技术精英利用自身的话语权谋求个人利益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当代西方民主理论认为公共责任是遏制权力滥用、实现政府善治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入政治学和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责任理论,分析科学共同体公共责任的定义及表现形式,并从法律、政治、治理和伦理方面探讨了使其实现公共责任的途径,以期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学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5.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9-1453
 凡在科学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知识面广泛、涉及研究范围开阔的“博学”者。这已成为科学史上一大事实。从钱学森的“博学”谈起,探讨科学大师的“博学”现象、“博学”动机,及 “博学”在科学探索中的创新作用,并对“博学”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今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高效率地应对气候变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角度对气候变暖进行考量,依赖实际的国家政策,是遏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针对气候变暖的现状、成因及其危害,我们可以根据吉登斯的气候理论,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寻求应对措施。国家作为抑制气候变暖的主导者,应建立完善的应对制度和策略,增强气候政策的“经济敛合”和“政治敛合”;个人作为环境恶化的施加者和直接影响对象,则应树立并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史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历史上,德国曹一度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许多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创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建立专门从事研究的机构、首创同行评议制度、到采纳“大科学”研究模式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本文从德国近两百年的科学发展史中,抽取出几个片段,试图说明制度创新在德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各种内外因素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英既可能与真理同行,也可能与丑闻相伴.科学精英权威的异化可分为两种情形,即科学共同体中权威的滥用和社会场域中权威的泛化.在科学共同体中,当科学精英沦落为名、利、权的囚徒时,他们便有可能成为垄断科学话语权、霸占科学资源的学阀.此时,科学精英与科学成员之间的权威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交换关系,即后者以牺牲自己的科学话语权为代价来换取科学资源,这就是科学精英得以滥用权威的结构底蕴所在.在社会场域中,科学精英的权威也存在被泛化的可能性:或作为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资本,或作为其染指权力的手段,或作为精英攀登明星之路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开放科学蓬勃发展,推动着全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开放科学治理旨在逐步加大科技进步过程的透明性和全球参与度,确保全球范围的低成本开放,加快成果的全球传播和共享,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随着开放科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一系列挑战逐渐涌现。通过对开放科学治理框架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治理逻辑,明确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将有效推进我国开放科学治理体系构建,加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助力我国于2040—2050年成为全球知识共同体的“领航人”之一,推动我国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综合环境与中国科学的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综合反映。只有这些事件的意义超越了国度,处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并且成为整个人类近现代史的里程碑,才成为发生这些事件的国家进入科学活动中心的前导。近百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经历了历史上最急剧的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基本上都属于追赶世界文明主流性质的,除了特殊的国度因素之外,在性质上还谈不上构成影响人类历史主流的里程碑。1978年以来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实践,如果能够发展成为在性质上影响世界并且标志人类历史主流进程的里程碑,则中国进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才有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的“科学”,必须要对政治现象作理性、系统、经验性的因果解释,以便使政治学能够成为一门基于“经验解读”和“精密分析”的科学。这就要求对于政治学研究从以对本质的“价值性”转向对行为的“规则性”,而在此过程中也体现了政治思想向政治科学范式的转变。在这场范式革命中,区别于传统古典政治学研究中诸如历史分析、法律规则分析和运行机构权能分析所带有的浓烈道德和哲学色彩,行为主义运动从诞生伊始就始终坚持政治学中的“科学”性的目标,致力于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种重构使政治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开放,并提出了政治学研究必须引入实验分析方法的新课题,而从空间哲学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也成为一种实验政治学研究的新的视角尝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高分子科学为案例,详细论述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不断变化或调整,中国高分子科学由单一的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经历了与周边国家(如日本)或政治中立国家的交流,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并最终逐步走向一个开放、自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由此可以看出,在实行高度的计划性经济体制和一元化政治体制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导向深深地影响着科学界的国际交流范围与质量,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肩负着学术和政治的双重任务,而且是以政治为主导,学术交流则更多地成为附庸。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气温均衡升高以来已经二十余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远没有结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虽然如此.由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问题,被世界各国重视并付诸行动,充分表明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持续变暖的现实趋势,对比分析地球历史事件,历经了30余年的全球变暖主因之争即将画上句号。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共识已经形成,直面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对我国及“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而言,化解“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就是关键。文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维的海洋科技变革理念和符合业务系统性管理的中国方案——海洋负排放,即合情合理合法地干预海洋、利用海洋应对气候变暖,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已经变化了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的热点话题——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三个疑问: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吗?气候变暖真的有害吗?即便气候真的在异常变暖,主要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吗?经论证分析,本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政治、经济有关,但应该和公众无关。  相似文献   

17.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已具备从边界层到中高层气候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加入了多个国内外大气探测网,是国际上少有的大气综合野外科学试验站。21世纪以来,香河站开展多次国际大型综合观测试验,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开展了中高层大气能量传播和物质交换、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和空气质量、太阳能监测预报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继往开来,香河站将深耕先进探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更新改造,提升中高层大气热动力探测和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探测能力,建成集观测、试验和研究于一体的野外大气综合探测基地,提升对中层大气基本过程、上下大气层交换过程和机理、污染减排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等问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在全球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取得话语权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近代以来科学的运行方式及其日趋重要的社会功能 ,以及“政治”的固有职责 ,分析了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必然性 ;探讨了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内在复杂性。本文认为 ,寻找科学与政治结合的正确方式 ,不但是促进科学进步的过程 ,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科学主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风险的解释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自贝克《风险社会》—书问世以来,学界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所蕴含的科学与利益、政治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明朗.最初的研究遵循“有组织的无责任”、“科学标准”的客观性讨论、“无知”这三条进路,随后政治之外因素的凸显则把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带入了开放性的、多维度的S&TS研究,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针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类研究的部署和发展中存在的“科学是不保密的,基础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科学成果是没有国界的”等议论和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科学是具有国际性的,纯基础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是不保密的。然而由于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科学研究是有社会性的。对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笼统提出“基础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或“科学成果是没有国界的”,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从而放松我们对基础研究工作的纵深部署,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